胡世將
神州沉陸,問誰是、一范一韓人物。北望長安應不見,拋卻關西半壁。塞馬晨嘶,胡笳夕引,贏得頭如雪。三秦往事,只數漢家三杰。試看百二山河,奈君門萬里,六師不發。閫外何人,回首處、鐵騎千群都滅。拜將臺欹,懷賢閣杳,空指沖冠發。闌干拍遍,獨對中天明月。
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忠憤之作,約寫于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這一年夏,金人叛盟南犯,分四路攻宋。其西路陷同州(今陜西大荔縣),入長安,諸路皆震。當時,胡世將任川陜宣撫副使(題中興元即川陜宣撫使駐地),與吳璘同心保蜀,出兵抵抗。六、七月間打了一些勝仗,遏制了金兵的攻勢,使“金人逡巡不敢度隴,分屯之軍得全師而還”。與此同時,劉琦、岳飛、韓世忠諸將也在中原地區重創金兵,形勢大有好轉。但恰在這個時候,朝廷卻由秦檜力主和議,八、九月間,罷斥一批力主抗戰的人物,將淮河至大散關以北土地拱手讓給了敵人。作者痛恨奸臣誤國,因借此詞以泄其憤懣之情。
上片開頭,作者即以憤憤不平的語氣發問,表達其對朝廷的不滿心情。范仲淹和韓琦曾于北宋仁宗時主持陜西邊防,令西夏不敢騷擾。當時《邊上謠》云: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弊髡呱碓陉P中,故就近取譬用典?!氨蓖倍?,承“神州沉陸”而來,進一步說明形勢的嚴峻:長安失陷了,函谷關以西的大片土地盡淪于敵手。說“應不見”、“拋卻”沉痛之極?!叭R晨嘶,胡笳夕引”三句轉寫自己。作為邊塞將領,作者也曾晨騎戰馬出征,晚伴胡笳宿營,緊張熱烈,但到頭來落得滿頭白發,卻未能象韓、范那樣,趕走入侵的敵人。這三句既是對自己戰斗生活的寫照,也是對開頭問句的回答:當此國家危急存亡之秋,并不缺乏以身許國的有志之士,也不乏韓、范那樣的鎮邊將才,無奈朝廷主戰不力,奸臣紛倡和議,空令有志報國者“等閑白了少年頭”。作者接著嘆惜道: “三秦往事,只數漢家三杰?!弊髡哂忠淮斡昧伺c關中有關的典故,說漢初項羽滅秦,進入咸陽,把關中之地分封給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稱為“三秦”,試圖以此掣肘劉邦,阻止他打出漢中。但劉邦依靠張良、蕭何、韓信三杰,一戰收復關中,并以此為根據地,與項羽角逐中原,最后奪取全國政權。作者用這一典故,一來說明,收復陜西失地,完全可能,歷史上有前例。二來說明,劉邦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杰。而現在的朝廷卻罷斥主戰大將,一味主張和議。“只數”二字,含作者幾許憂怨。
詞的下片,指斥朝廷不思進取和奸臣的誤國之罪。分三層寫。第一層,“試看百二山河”,指出關中形勢險要,完全可以固守?!鞍俣胶印闭Z見《史記·高祖本紀》: “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懸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其二也?!卑凑f,有如此“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可恃,是完全可以擋住金兵進攻,收復失地的,可是“奈君門萬里,六師不發?!绷鶐?,原指天子六軍,泛指軍隊,原詞在此句下有注曰: “朝議主和”,點明朝廷之不肯發兵,是由于主和派的阻撓,矛頭直指秦檜一伙誤國之賊。第二層,痛惜宋軍在張浚率領下討伐金人,由于所謀不臧,導致富平之?。?“鐵騎千群都滅”,諸軍皆潰。第三層,再引古人,感慨當前雖不乏人才,但朝廷卻不能任用。拜將臺在陜西南部,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之臺,懷賢閣在陜西鳳翔東南,是后人為追懷諸葛亮而興建的。作者以“臺欹”、“閣杳”等古跡的敗壞,形象地表現當今對人才的輕視和糟蹋。這一句也是對上片“贏得頭如雪”的申發,語帶雙關,有己謀不用的孤憤。最后,以“闌干拍遍,獨對中天明月”作結。
本詞以譴責和議誤國,抒發有志難酬的憤懣為主旨。辭情慷慨,可與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及辛棄疾《木蘭花慢》(漢中開漢業)并讀。從這些詞中我們可以看出,象這樣以詞諷諭朝廷干預時事,是南渡之際愛國詩詞的一個鮮明特點。這首詞還有一個特點,即其取譬用典,都是與關中有關系的事物,如韓范、三秦、百二山河,拜將臺等,如此就增強了它的說服力量。上述三首詞都以悲憤為基調,但同中有異:岳飛《滿江紅》重在抒懷,敘寫收復河山的堅定決心;辛棄疾《木蘭花慢》為席間送別之作,朋友間相互勸勉,離愁與憂國之情交織在一起。此詞的情調有悲有憤,悲“拋卻關西半壁”,憤“六師不發”,和議誤國。讀其“闌干拍遍”句,作者拔劍斫地的沉痛之色仿佛可見。
上一篇:《酹江月 和·文天祥》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醉桃源 元日·吳文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