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七言詩·清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原詩今譯】
沒有花也沒有酒過了個清明,
冷冷清清好像深山中的野僧。
昨天在鄰居家討來的新火種,
拂曉在窗前正好點那讀書燈。
【鑒賞提示】
王禹偁出身寒微,世為農家,“其家以磨面為生”(《邵氏聞見后錄》)。后來,雖然作官,但連續被貶商州、解州、滁州、命與仇謀,生活也并不是很富裕。因此,關于《清明》這首七絕,我們與其僅根據一些零星的證據說它是詩人某時期的作品,倒不如說它是作者一生中孤寂心情的生動寫照。然而作者的這種“孤寂”,并不完全是對人生的冷漠與隔膜,它既包括著作者的清高與恬淡,又包括著作者的興趣和追求,頗值得人們玩味。
我們先來看詩的前兩句。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發的時節,到這一天,人們不論貧富,都要穿著春裝,到郊外去賞花踏青。然而,就在這樣一個觀賞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們的詩人卻兀坐家中,既沒有花酒助興,也沒有高朋作陪。在這樣的情況下“過”清明,詩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為典型地表現出來了嗎?因此,詩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實則含義頗深。接下去,詩人進一步擴大、加深這種沉重感。“興味蕭然”本已經勾畫出作者百無聊賴、孤獨寂寞的心情了,更何況他又用“野僧”作比。我們知道,佛家主張“物我兩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種幾乎被世人遺忘、自生自滅的感覺不禁油然而生,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現得更為強烈了。
然而,盡管作者滿腹才華而被世人遺忘和冷落,可他畢竟不是一個自甘沉淪的厭世者。他并沒有被冷寂的情緒所壓倒,而是“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這里的“乞新火”三字值得我們玩味和注意。何為“乞新火”?原來,寒食節這一天因為是晉文公燒死賢士介子推的紀念日,所以人們吃冷飯、喝冷水,禁止煙火;到了第二天,也就是清明節才重新舉火,是為“新火”,以紀念介子推的清高和廉潔。作者在這里用這個典故,一方面固然更加襯托了自己的孤寂與落寞,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要發揚介子推那樣清高的節操,用他那種高尚的精神之火點亮自己的“讀書燈”,不為名利、富貴所傾倒,不為世人的冷寞而屈服,專心致志,走人間正道。一個“乞”字,深刻地表現了自己的崇尚先賢的心情。因此,這首詩表面上看來頗為冷清寂寞,實際上燃燒著作者憤世嫉俗、追求理想的火焰,只不過這種感情被表現得十分含蓄罷了。
上一篇:杜牧《七言詩·清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七言詩·清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