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辛棄疾·破陣子》辛棄疾
辛棄疾
為陳同父賦壯詞以寄之①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②,五十弦翻塞外聲③。沙場秋點兵④。馬作的盧飛快⑤,弓如霹靂弦驚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⑦。可憐白發(fā)生。
注釋 ①陳同父:即陳亮,參見1084頁詞人簡介。②“八百里”句:《世說新語·汰侈》篇載晉王愷有牛名“八百里駮(bó)”,王濟與之比射,以牛作賭。愷輸,殺牛而炙。麾(huī)下,部下。炙(zhì),烤肉。③五十弦:指瑟。塞外聲:指軍樂。④沙場:戰(zhàn)場。⑤的(dì)盧:據(jù)《相馬經(jīng)》,馬白額入口齒者名的盧。劉備在荊州遇險,所騎的盧馬一躍三丈,助其脫險。⑥“弓如”句:《南史·曹景宗傳》載曹景宗回憶曾與年少輩數(shù)十騎開弓弦作霹靂聲,說此聲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將至。霹靂原指雷,這里指弓弦聲。⑦贏得:博得。
鑒賞 這首詞的具體寫作年月不詳,《古今詞話》和《詞林紀事》等都將辛棄疾與陳亮之間的一個小插曲作為此詞的本事。傳說陳亮過訪稼軒,稼軒酒后興起,與之縱論天下事,指陳南北利害,事后陳亮想到稼軒為人素沉重寡言,一時興起與之極論世事,一旦醒悟恐怕會加害于他,于是連夜盜取駿馬出逃,稼軒得知后,賦了這首《破陣子》寄給他。此類傳聞可資酒談,若據(jù)此判定本詞寫作背景恐不可取。
如詞題所言,這是一首慷慨激昂、痛快淋漓的“壯詞”,劍、角、連營、弓箭、戰(zhàn)馬全部都是典型的戰(zhàn)場意象,整首詞的絕大部分都在渲染濃烈的戰(zhàn)場氛圍,其景象、其情緒皆可謂雄壯。營中將士分炙而食,振奮人心的戰(zhàn)地音樂不絕于耳,詞人以一組工整的對仗活畫出軍營的生活狀態(tài),味道之濃烈、聲音之雄壯似乎真實可感,達到了讓人身臨其境般的效果。秋天弓勁馬肥,正是征戰(zhàn)的時節(jié),一躍三丈的的盧馬馳騁疆場,壯士引弓勁射,聲如霹靂。上片幾句描繪出兵營生活,過片則抓住弓和馬兩個典型意象加以刻畫,以小見大,把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場面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征戰(zhàn)沙場,殺敵勤王,建立赫赫戰(zhàn)功,贏得生前身后的不朽英名,這一切是壯志凌云的陳亮和詞人自己夢寐以求的。滿腔豪情的壯士充滿了對事業(yè)和功名的渴望,戰(zhàn)場是他們盡情施展本領以為國盡忠、建立不世功業(yè)的最佳場所。稼軒二十多歲時曾在山東集結兵士,豎起抗金大旗,并且生擒叛徒,獻俘行在,建立奇功,對于戰(zhàn)爭的畫面,他并不陌生,南歸之后雖始終沒有獲得重披戰(zhàn)袍的機會,但戰(zhàn)爭的場景一定是他時常在心中回憶、醞釀和把玩的。
從“八百里分麾下炙”到“贏得生前身后名”,從軍營到戰(zhàn)陣,從點兵到立功,七句話幾乎涵括了與戰(zhàn)爭相關的一切,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順承而下,語意連貫。縱觀整首作品,環(huán)形結構是其最大的藝術特點,上下片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一個封閉的環(huán),而構建這個環(huán)的關鍵是詞的開篇和結尾,中間的七句話可以自足地成為一個獨立的部分,剔除這幾句話,詞的首、尾亦可直接相連為“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可憐白發(fā)生”,中間省略的部分是插敘,是夢中連營的畫面。環(huán)形結構在時間上是由今到昔再回到今,醉眼朦朧的詞人挑燈端詳當年在戰(zhàn)場所用的武器,塵封的舊物勾起了曾經(jīng)戎馬生涯的回憶,夢中恍然回到了金戈鐵馬的戰(zhàn)場,聽到了響徹軍營的號角聲。一切仿佛還在昨日,可攬鏡自照卻驚然發(fā)現(xiàn)自己已是華發(fā)蒼顏,“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的悲愴異常深濃。稼軒中年遭到參劾,落職家居,在上饒一待就是十年,徒有抱負無處施展,如今師未捷,身已衰,凄愴之感油然而生。“可憐白發(fā)生”緊接在“生前身后名”之后,筆勢陡然下落,形成一個巨大的轉折。本詞的上下片被打通,分水嶺從過片處移到了這里。壯志未酬頭先白的景況與前面馳騁沙場、建功立名的想象形成觸目驚心的對比,再多的豪情只是空談,壯心陡然一沉,由“雄壯”化作“悲壯”。再回頭看詞的開篇,挑燈看劍的主人公可以是“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的壯心未已的稼軒,也可以是自稱能“推倒一世之志勇”的積極主戰(zhàn)的陳亮,甚至可以是任何一個曾經(jīng)激情滿懷地征戰(zhàn)沙場,如今身老江湖,空對破碎山河撫今追昔的老將軍。(劉珺珺)
集評 梁啟超:“無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藝蘅館詞選》丙卷引)
顧隨:“一首詞,前后片共是十句。前九句,真是海上蜃樓突起……待到‘可憐白發(fā)生’,又如大風陡起,巨浪掀天……俱歸幻滅,無影無蹤,此又是何等腕力,謂之為率,又不可也。”(《稼軒詞說》)
狩獵人物圖 【元】 趙雍 美國圣路易斯美術館藏
鏈接 宋代的募兵制。古代以雇傭招收形式募集兵士的制度,謂之募兵制,漢時已出現(xiàn)此制,唐初府兵制與募兵制并行,自中唐、五代以降,募兵制取代征兵制。宋代兵源大都采用招募辦法,也有部分兵源來自罪犯的配隸和軍情緊急中的抓佚。宋代募兵有一定的體格標準,主要是身高,還要測檢跑跳能力與視力等,合格者即予編伍刺字。災年招募流民、饑民當兵,是宋代一項傳統(tǒng)國策,它有利于緩解激化的階級矛盾,可將反抗因素轉化為穩(wěn)定因素。但其主要弊端是由于沒有淘汰老弱低能之機制,軍隊人數(shù)過于龐大而冗濫,而維持這支常備軍所花費的浩大開支,無疑是宋朝積貧積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它造成了人民沉重的賦稅負擔,影響了生產(chǎn)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又激化了社會矛盾,逐步加深了宋朝的統(tǒng)治危機。另一方面,募兵制在很大程度上使農(nóng)民免除兵役,廂兵也部分地分擔了農(nóng)民與工匠的勞役,也有其歷史進步的一面。
上一篇:《兩宋詞·陸游·破陣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向子諲》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