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
宣宗大中元年(847),在人生道路上久歷坎坷的詩人,以幕僚身分跟隨對他頗為知遇的桂管觀察使鄭亞遠赴桂林。初夏的一個傍晚,久雨新晴,空氣清澄,夕暉照映,自然界充滿生機,詩人的心境也一時變得明朗起來,寫下這首格調清新、托寓深微的詩篇。
首聯從覽眺晚晴的地點(俯臨曲城的幽靜住所)、時間(氣候清和的初夏)兩方面著筆。首句“俯”字點醒憑高覽眺,次句“清”字則概括地顯示了環境景物特點。頷聯正面著題,但不是用力刻畫晚晴景物,而是著重抒寫對晚晴的獨特主觀感受。詩人于眼前諸多景物中特取生長在幽僻處的小草,虛處用筆,想象大概是天公有意憐惜其久遭霖雨之苦而特意為之放晴,使它得以沾沐晚晴余輝而平添生意。詩人將自己的身世遭逢之感投身于物、融注于物,從而使這細小平凡的幽草無形中帶有人生命運的象征意味。過去的困頓境遇使他倍感眼前境況的可慰,這就自然引出“人間重晚晴”這個寓含著人生哲理的詩句來。晚晴美好,然而短暫。人們常在贊嘆流連的同時對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與悵惆。然而詩人在這首詩中卻并不過多考慮它的短暫而主要著眼于它給世界帶來明朗與生機。如果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由于嘆惋夕陽的即將消逝而使它籠罩上一層濃重的陰影,那么“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卻更多地是從過去與現在的對照中引出對美好“晚晴”的分外珍重。
腹聯轉而對晚晴景物作工致描畫。上句從側面寫,寫景路線由內而外。雨后晚晴,云收霧散,空氣清澄,憑高眺望,視線更為廣遠,故說“并(更)添高閣迥”。下句從正面寫,路線由外而內。夕陽的余輝流注在小窗上,帶來了一片光明。由于是晚景斜暉,光線顯得微弱而柔和,故說“微注”。二字刻畫夕暉悄然流動的意態精細入微,仿佛可以觸摸到它的柔和光波,感受到它在流注時發出的輕微聲響。這一聯在寫景中自然流露出一片澄明心境。詩人的視野變得更加闊遠,心靈的窗戶也似乎被晚晴余輝照亮了。
末聯由靜物轉向動物,通過飛鳥歸巢的倩景進一步表現晚晴。“巢干”“體輕”切“晴”,“歸飛”切“晚”。宿鳥歸飛,通常是容易觸動旅人羈愁的,這里卻成為喜晴情緒的烘托。古詩有“越鳥巢南枝”之句,此處寫越鳥歸巢,帶有自況意味。它正象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輕松的詩人的化身。
《晚晴》的托寓,具有寄興在有意無意之間的特點。詩人不是為了寄托而刻意設喻,而是在覽眺晚晴時情與景遇,思與境偕,自然引發出對人生遭遇和人生態度的聯想,而且并不直接表述,只是隱寓于對晚晴景物的感受與描畫之中,因而顯得渾融無跡。這樣的寄托,才是寄托的上乘。
上一篇: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陳子昂《晚次樂鄉縣》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