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七言詩·楓橋夜泊》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張 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原詩今譯】
月兒落山,烏鴉哀啼,霜露灑滿天,
面對江邊的楓樹、漁火,我惆悵難眠。
蘇州城外,高矗著黑魆魆的寒山寺,
夜半時辰,它單調的鐘聲飄到客船。
【鑒賞提示】
這首詩以淡雅清幽的筆觸,具體而生動地描寫了夜泊楓橋的情景,真實而感人地反映了客子羈旅漂泊的愁思。
從題目“夜泊”可知,詩人是夜泊江中,詩中所寫也正是夜半時分的景象。全詩緊扣詩題,抓住江南水鄉深秋月夜的特有景象,從聞與見兩個角度描寫孤舟夜泊時的近景和遠景。首句描寫了午夜時分月落、烏啼、霜滿天三種物像。霜花滿天已是深秋季節。殘月已落,表明夜色已深。寒鴉的啼鳴更增加了午夜的凄清。詩人用“落”字狀寫殘月的沉浸,用“啼”字形容寒鴉的哀鳴,用“滿天”極言秋霜的濃重。在這樣一個凄清蕭瑟的秋夜,詩人泊舟江上,心頭自然平添一層羈旅勞頓、漂泊無定的愁思。從而使所見、所聞、所感渾然一體,形成凄清蕭瑟的畫面和水鄉秋夜的特殊氛圍,把詩人對楓橋夜泊的感受透露出來,也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第二句又用江楓、漁火、愁眠具體寫楓橋夜泊的景象和感受。詩人泊舟江上,秋風吹來,側耳靜聆,江岸上楓葉瑟瑟,舉目四顧,江面上漁火點點。滿目迷茫而凄涼的景象,不能不勾起旅人的愁思。“對愁眠”正表明詩人的主觀之情已滲透于秋夜景象之中,而秋夜的凄清寂寥之景,也映襯出詩人的孤孑寂寞之情。這就把在江南水鄉秋夜泊舟時的特殊景象和詩人羈旅漂泊的獨特心境具體而生動地融為一體。既使詩句在音節上富有變化,又產生出新的意境。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位于今蘇州城西郊十里的楓橋鎮,始建于南北朝,初為“妙利普明塔院”,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曾主持此寺,遂得名。正當詩人欲眠不眠、似眠非眠之時,午夜鐘聲透過黑暗,越過江面,傳到船里。這陣陣鐘聲雖打破秋夜的靜謐,卻更反襯出冷寂的氛圍。它敲擊在不眠游子的心頭,更增添了一層濃郁的愁思。
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曾謂“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其實夜半擊鐘在唐詩中多有描寫,如白居易“半夜鐘聲后”,皇甫冉“夜半隔山鐘”,于鵠“遙聽緱山半夜鐘”,王建“未臥嘗聞半夜鐘”等。可見張繼筆下的“夜半鐘聲”正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正是這悠悠的夜半鐘聲,把楓橋夜泊時的種種景象及詩人的愁思交織融合在一體,創造出了獨特而完整的藝術境界,取得了濃郁的抒情效果。
上一篇:翁卷《七言詩·村景即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淇《七言詩·梅》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