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賦
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
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
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
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
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說明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受盡折磨,九死一生,最后被貶謫黃州為團練副使。經歷這次人生巨變,蘇軾受到沉重打擊,思想深處充滿矛盾和痛苦。如何擺脫這個陰影,如何振作以面對未來,是蘇軾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這篇文章表現的正是這種思想狀況。文章以秋夜泛舟江上為開端,營造了一個讓人沉思的水光月色的寧靜世界。從蘇軾飲酒樂甚到聞歌生悲,再引出人生無常的苦悶和古人不再的哀愁,最后又以蘇軾曠達人生態度使哀愁轉喜。整個情感的前后變化,表面上以主客問答、辯駁的形式展開,實際上正是蘇軾內心思索的心理歷程,是他內心消沉苦悶與曠達樂觀兩種人生態度的抗爭。最終,樂觀克服了消沉。蘇軾以散文手法寫賦,充分表現了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氣。語言則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而揮灑自如。這些特點標志蘇軾已把賦的寫作技巧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
集評
晁補之曰:《赤壁》前后賦者,蘇公之所作也。曹操氣吞宇內,樓船浮江,以謂遂無吳矣。而周瑜少年,黃蓋裨將,一炬以焚之。公謫黃崗,數游赤壁下,蓋忘意于世矣。觀江濤洶涌,慨然懷古,猶壯瑜事而賦之。
——宋·晁補之《續離騷序》
強幼安曰:東坡《赤壁》二賦,一洗萬古,欲仿佛其一語,畢世不可得也。
——宋·強幼安《唐子西文錄》
謝枋得曰:此賦學《莊》《騷》文法,無一句與《莊》《騷》相似,非超然之才,絕倫之識,不能為也。瀟灑神奇,出塵絕俗,如乘云御風而立乎九霄之上,俯仰六合,何物茫茫,非惟不掛之齒牙,亦不足入其靈臺丹府也。
又云:余嘗中秋夜泛舟大江,月色水光與天宇合而為一,始知此賦之妙。
——宋·謝枋得《文章軌范》卷七
鐘惺曰:《赤壁》二賦,皆賦之變也。此又變中之至理奇趣,故取此可以該彼。
——明·楊慎《三蘇文范》卷十六引
茅坤曰:予嘗謂東坡文章仙也。讀此二賦,令人有遺世之感。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宋大家蘇文忠公文鈔》卷二十八
金圣嘆曰:游赤壁,受用現今無邊風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領,卻因平平寫不出來,故特借洞簫嗚咽,忽然從曹公發議,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陳其胸前一片空闊了悟,妙甚。
——清·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五
余誠曰:起首一段,就風月上寫游赤壁情景,原自含共適之意。入后從渺渺予懷,引出客簫,復從客簫借吊古意,發出物我皆無盡的大道理。說到這個地位,自然可以共適,而平日一肚皮不合時宜都消歸烏有,那復有人世興衰成敗在其意中。尤妙在江上數語,回應起首,始終總是一個意思。游覽一小事耳,發出這等大道理。遂堪不朽。
——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八
張伯行曰:以文為賦,藏葉韻于不覺,此坡公工筆也。憑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連風月,喜造物之無私。一難一解,悠然曠然。
——清·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
上一篇:蘇洵散文《六國論》原文賞析
下一篇:魏徵散文《十思疏》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