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吉·[雙調] 折桂令
喬吉
丙子游越懷古
蓬萊老樹蒼云,禾黍高低,狐兔紛紜。半折殘碑,空余故址,總是黃塵。東晉亡也再難尋個右軍①,西施去也絕不見甚佳人。海氣長昏,啼鳺聲干②,天地無春。
【注釋】 ①右軍: 即東晉書法家王羲之。②鳺(jué): 杜鵑鳥, 又名鵜鳺。
【鑒賞】 越地在春秋時曾發(fā)生著名的吳越之爭,流傳下勾踐破吳的故事因此,越地懷古便時常出現(xiàn)在眾多詩人的詠嘆之中。喬吉游越懷古是抒亡國之感慨還是發(fā)思古之幽情呢?值得細察的是,喬吉存世小令200余首,而本曲是喬吉唯一明確標年的作品。丙子,當指1336年。前推60年 (1276年),正是元兵攻破臨安 (今杭州),滅南宋之時。由此,可推測此曲懷古當有所指。
本曲開頭三句給我們展示的是“古越今貌”: 那被古人贊譽為仙境的越地,如今,只見枯枝老樹,天暗云低。參差稀落的禾黍之中,野狐驚兔出沒其間“禾黍高低” 使我們不禁聯(lián)想起《詩經·黍離》 篇描寫的西周之后堂皇宮室為遍地禾黍所取代的蒼涼景象。古之人間仙境,今之荒郊曠野,歷史之更迭,朝代之興衰正如過眼煙云。
那記載先人業(yè)績的石碑,如今也只是斷塊殘石掩埋于黃塵之中,空余故址,引人猜想。東晉王羲之,瀟灑一世,名噪一時,才氣超人,書法蓋世,如今灰飛煙滅再也難尋; 春秋美女西施,絕代佳人,傾國傾城,迷倒夫差,亡了吳國,到底云消霧散,絕無留痕。才子佳人雖可一逞其才,但相對于歷史,相對于人生而言,全部的真諦、全部的價值究竟何在呢? “空余” 二字而已。所 “余”不過半塊殘碑、一段佳話,其“空” 卻是全部的含義。境空、人空、事空,千古盛衰,一時霸業(yè),短暫風流,都化為空無。
沉湎在懷古的悲愴之中,眼前的一切都黯然失色: 海霧漫漫,陰氣沉沉,鳺鳴陣陣, 其聲啞啞, 春風不至, 花柳不發(fā), 茫茫天地絕無生機。 全曲所營造的蒼涼境界把古往今來的一切都引向一個 “空” 字,引向毫無希望的未來,仿佛一支悲涼的挽歌,牽引人們去聆聽歷史的足音。
本曲以描景開篇又以描景作結,情寓于景理蘊于景,跌宕起伏又一脈貫穿意境成而情理生,凄涼之景、空寂之理、悲愴之情,留給人們對歷史、對人生深刻的思考,從中也折射出作者作為那一特定歷史時代的文人被時代所拋棄而又回天無力的悲劇身影。
上一篇:劉庭信·[雙調]折桂令·憶別|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喬吉·[雙調]折桂令·秋思|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