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祜《五言詩·題松汀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張 祜
山色遠含空,蒼茫澤國東。
海明先見日,江白迥聞風。
鳥道高原去,人煙小徑通。
那知舊遺逸,不在五湖中。
【原詩今譯】
無邊的山色,連接著遙遠的天空,
東南的澤國,在蒼茫的煙波之中。
多么明亮的海水,托出一輪紅日,
明鏡般的江水,風掀銀浪起濤聲。
山路險峻呵,只有飛鳥才能通過,
人煙稀疏呵,連接著彎曲的小路。
隱居的舊友喲,你在澤國的何處?
我跑遍了五湖,未尋到你的行蹤。
【鑒賞提示】
這是作者題寫在驛舍墻壁上的一首寫景詩。松汀驛,從詩中描寫的五湖風光看來,其地當在今江蘇省南部太湖附近,張祜始居姑蘇(今蘇州),后隱丹陽,其一生行跡主要也是在這一帶地方。
所謂“五湖”,指的就是太湖及其附近的幾個湖泊。春秋時代,這里屬于吳、越二國的交界地區。當時,有一位楚國人范蠡從越王勾踐二十余年,助勾踐攻滅吳國后辭官而去,從此泛舟于五湖之中,隱居不出。這個故事被后世詩人們常常用作表示退隱的典故。如李白詩“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與張祜同時代的溫庭筠亦有 “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 (《利州南渡》) 之句。李白是在表示他早有隱居之念而欲舍卻富貴榮華,溫庭筠則是嘆息今日已無范蠡那樣的隱士,言下亦大有放浪江湖之意。至于張祜這首《題松汀驛》既不是李白式的表態,也并非溫庭筠式的向往,而是暗暗地以隱士自謂。
但是,正像風景畫中有時也不免出現一個小小的人影作為點綴那樣,此詩的末尾二句也只是一種襯托,主要內容還是寫景。五湖位于長江下游,距東海不遠,這一帶湖泊眾多,河網縱橫,真可謂是“水鄉澤國”。而五湖之中的最大者太湖,其沿岸和水中又有靈巖、東洞庭、西洞庭、馬跡和惠山等山峰多處,兼有山水之勝。詩的前六句描寫了山色、水光、東海日出、白浪濤聲,以及山間險峻的羊腸小道等,用這些江南水鄉的特有景物構成了一幅氣象壯闊、風光明麗的風景圖。毫無疑問,這是“景與神會”,“情景交融”的結果,作者的態度是熱愛和贊美,并且表現得蓬勃有生氣,不論是“海明見日”、“江白聞風”的描寫,還是小徑通人煙的想象,抑或是“山色含空”,“澤國蒼茫”的廣闊背景都給人一種形象的力感和振奮的情緒。末二句是從前面“人煙小徑通”的進一步聯想而來。“逸”指隱居的逸人高士,是范蠡那樣泛舟五湖的人。“舊遺逸”即指范蠡之后,今天在此隱居之人。“那知……”“不在……”二句連讀,否定之上再加否定(“那”在此處作疑問副詞,相當于“何”),分明是肯定的語氣了。兩句的意思是說,這里還住有隱居之士,其中或許也包括作者自己在內。
這樣,“五湖遺逸”就成了這幅風景圖畫的一個構成部分。只是前邊六句之景是實寫,末二句之隱者是虛寫,虛實結合,給此詩帶來了想象的空間和余味,而避免了板滯之嫌。
舊注中有的認為此詩是作者尋人不遇而作,是因為將第七句的“那”字作了疑問代詞,把“舊”解作“耆舊”而忽略了“遺”字,于是就成了隱者“不在”的意思了。通觀全詩,這樣理解不免有些割裂之弊,所以我們不取。
上一篇:無名氏《七言詩·題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韓愈《七言詩·題榴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