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紅樹路紆縈,古殿長廊次第行。
南望水連桃葉渡,北來山枕石頭城。
一塵不到心源凈,萬有俱空眼界清。
竹院逢僧舊曾識,旋披禪衲為相迎。
這首詩是詩人漫游清涼寺的感懷。“清涼寺”在南京城西清涼門內(nèi)的清涼山上。此處山寺相諧,景境清幽,為金陵名勝之一。這首詩寫的是詩人秋山覽勝的感受,興象深微而筆調(diào)流轉(zhuǎn)。
詩的首聯(lián)寫清涼寺幽靜的環(huán)境及詩人登山游寺。秋令時節(jié),這里白云紅葉相映,紆縈的山道蜿蜒伸向幽深處; 悠悠古寺掩映在叢林之中,隱逸而清凈。詩人置身其間,順著大殿與長廊依次漫行,悉心體味這禪院佛寺的風光與意蘊,興致悠然而自得,一股對佛宇禪林的稱頌之意從中流出。
頷聯(lián),詩人借清涼寺形勢的敘寫,含蓄婉轉(zhuǎn)地表達了世事的紛擾。詩人的目光由近及遠,南望背顧,清涼寺枕山連水,“桃花渡” 與 “石頭城” 歷歷在目。“桃花渡”是南京秦淮河畔的渡口。相傳為晉王獻之送別愛妾桃葉之處。“緣于篤愛”,王獻之曾作《桃葉詞》于渡口歌送桃葉。詞云:“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綿綿情意中透著淡淡的感傷,十分動人。故江南甚歌此詞。“石頭城”即今南京別稱,戰(zhàn)國時代楚國稱金陵,三國時孫吳在此建都,營造城池宮殿,別稱“石頭城”。此地是著名的六朝古都,興衰豪奢,至唐而頹廢寂寞。桃花渡的傳說融會著聚散離合的情愫,石頭城的故實包含著悲恨興亡的慨嘆。詩人選取這兩個意象置于清涼寺的背景上,不僅以一個游客的眼光敘說了清涼寺的地理形勢; 而且在意境創(chuàng)造上,讓清涼禪院與石頭城和桃花渡形成對照,以世事人情的紛擾來反襯佛地凈土的清凈,從而把詩人在上聯(lián)對清涼寺的稱頌由形向意推進了一層。
頸聯(lián)是詩人游寺感懷的凝聚。處在諸如石頭城、桃花渡之類塵寰之中的清涼寺,卻塵俗不染、煩擾不至,令人倍覺幽寂。其所以如此,并不單單在它的環(huán)境的清凈,更主要的在于“禪心”的清凈。佛教禪宗十分強調(diào)返回 “本心”。一方面,說人的 “本心”天生清凈,“猶如虛空,無有邊畔”。另一方面,又說人的 “本心” 是萬法之根源,大千世界,萬物色象,無所不包。在佛家看來,因為“心性本覺,佛性本有”,所以一個人只要“直指本心”,透過某種頓悟的心理機制,“一剎那間,妄念俱滅”,就可體識自性,返回“本心”,從而達到無欲無念、無喜無憂、眼界清明、心源澄澈、一塵不染的境地。即所謂“一悟即至佛”。這便是詩人所感受到的“一塵不到心源凈,萬有俱空眼界清”。這一聯(lián)把上聯(lián)對禪院佛寺的稱頌又推進到對佛道禪理的領(lǐng)悟,其中,自不乏空門禪悅的奧味。
詩的尾聯(lián)以敘述寺僧相迎的情狀作結(jié)。寺僧與詩人是老相識了。竹院相逢,寺僧立即披上禪衣來迎接他。一個 “旋”字,既再現(xiàn)了寺僧殷勤而親切的情態(tài),又表現(xiàn)了詩人與寺僧關(guān)系的親近,同時也流露著詩人受到朋友禮遇的得意。全詩紀游,以寺景的描寫切入,以浸染禪意的情思貫穿,以寺僧迎客的場面作結(jié),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詩人游寺的幽思與情態(tài)。詩的用語顯豁,語調(diào)清朗流暢,與詩思的色調(diào)十分和諧有致。
上一篇:禪詩《游明禪師西山蘭若》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游湖上昭慶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