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五言詩·送友人入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李 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無定,不必問君平。
【原詩今譯】
我聽說入蜀盡是山路,
崎嶇的鳥道坎坷難行。
如削的峭壁迎面陡起,
突現的云彩從馬頭生。
堆碧的芳樹遮住秦道,
浮綠的春水護著蜀城。
仕途的榮落求卜何用,
宦海的升沉休問君平。
【鑒賞提示】
李白有名的《蜀道難》開篇第一句: “噫吁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把由秦入蜀道路的危拔、險峻寫得驚心動魄。《送友人入蜀》中要送別的友人,也是由秦入蜀,但朋友去向已定,身不由已,非走不可,詩人明白這一點,因此他沒有必要把蜀道之難渲染得“使人聽此雕朱顏”,反而以一種心境十分平和的口吻勸慰朋友,全詩流蕩著一種安定穩當的情緒。所以這首詩便以“見說”統領全篇。
“見說”是聽說的意思,這兩個字似乎漫不經心,隨手拈來,實際上卻包含著詩人對朋友很深的感情在里面。他不愿意給未知自己前途吉兇的朋友,再增添一份憂慮,所以勸慰朋友:我曾聽別人說,入蜀的路,崎嶇難行。詩人深知朋友聽命于人,是非去不可的,因而不希望友人聽了自己的話,躊躇不前。這一聯似乎起得很平淡,幾乎不動聲色,但仔細體味,卻蘊蓄著詩人難以言說的復雜心緒。
第二聯便是“見說”的內容:蜀道之途,大山幾乎是貼面而起的,流云飛繞馬頭。詩人用一個“起”字,使山動態化了,似乎旅人行進在山路上,猝不及防,一座大山迎面立起。第二句不說山如何陡峻高拔,只說“云傍馬頭生”,其山道奇險景狀,如在目前。但詩人又沒有刻意進行艱深刻畫,以免危言聳聽,令友人駐足不前,豈不又違背了自己的初衷?
三聯兩句,詩人對蜀道險惡避而不談了,轉而說友人要登上芳草春樹籠罩的秦棧,到那清清春水環繞的蜀地去了。雖然前面“見說”了山路的險峻,這一聯似乎有意把秦棧、蜀道美化、詩化,詩人不僅是勸慰,還有點鼓勵友人到那春水拍流的蜀城去了。詩人總是千方百計地安慰朋友,以減輕這迫不得已的行程在友人心理上造成的壓力。從這兩句我們可以深深領悟到其用心良苦,情意深長。
末聯的君平指嚴君平。《漢書》載:“蜀有嚴君平,卜筮成都市,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這里用嚴君平指代卜卦算命。友人此去是升是沉,詩中并沒有說明。但從通貫全詩那種欲言又止、難以明說的矛盾情緒看,是“沉”,是降職。假若是“升”,李白定會意氣風發地鼓勵一番,盼望友人此去以后,大顯身手。正因為他心中很明白友人前程不容樂觀,但又不愿點破,所以只淡淡地暗示說,此去成都,升沉恐已定局,不必再去問卜了。
這首詩語言素樸,沒有李白一貫的高邁豪放的精神。李白雖然是送友人,其實他無時不聯想到自己的遭際,所以有評說 “牢騷語抑遏而不露”,表面淡泊,含蘊深曲,特別是末一聯,詩盡而意未盡,只有仔細吟讀,方能體味到詩人的苦心。
上一篇:李白《五言詩·送友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寧獻王《七言詩·送天師》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