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浣溪沙》原文賞析
曲曲蠶池數(shù)里香,玉梭纖手度流黃。天孫無暇管凄涼。
一自昭陽新納錦,邊衣常碎九秋霜。夕陽冷落出高墻。
清代在蘇州、杭州和江寧(今江蘇南京市)等地設立“織造署”,負責管理織造皇宮內所使用的各種絲織物品。曹寅曾任“江寧織造”多年,其任務除了為皇家督造衣料、帷帳、旗幟等絲織品外,還兼有查訪各地吏治民情的使命,并直接向皇帝密報。本篇大約作于“江南織造”任內。詞中通過對比反映了宮廷內外兩種不同的生活畫面,揭示出下層人民和統(tǒng)治者的矛盾,對現(xiàn)實有一定的諷喻意義。
“曲曲蠶池數(shù)里香,玉梭纖手度流黃。”首二句托物見意,由納錦而聯(lián)想到織女凄涼辛苦的生活。“蠶池”,作者自注云:“明時宮人納錦之所,今有故基云機廟。” “流黃”,指黃色的絲絹。詞人看到那五光十色、堆積如山的綾羅綢緞,仿佛聞到了蠶繭的香味,不禁聯(lián)想起織錦女工的辛勤勞動。她們弄機抒,拋玉梭,日以繼夜,用纖纖素手才織成這一匹匹美如云霞的錦緞。“天孫無暇管凄涼。”上片結句緊承“玉梭纖手度流黃”,進一步描寫織錦女工的境遇和悲傷心情。“天孫”,即織女星,神話傳說織女為天帝之孫,故名。這句意謂: 織錦女工辛辛苦苦,織出錦來就被官府掠走,她們無人體恤,生活十分悲慘凄涼,就連天上的織女星也自顧不暇,不能為她們解愁分憂。詞的上片,通過鮮明的形象和巧妙的聯(lián)想,表達了作者對織錦女工的同情,言簡意深,含而不露。
“一自昭陽新納錦,邊衣常碎九秋霜。”過片兩句以宮女的錦衣對照邊防士兵的寒衣,形象地展示出現(xiàn)實生活中的苦樂不均,進一步深化了主題。“昭陽”,宮殿名。《三輔黃圖·未央宮》: “武帝時,后宮八區(qū),有昭陽……等殿。”后世常以“昭陽”指皇后所居之處。“九秋”,泛指時間之長。這兩句說,朝廷年年都要搜羅錦緞為后妃宮女更換新衣,而駐守在邊防前線的戰(zhàn)土卻總是穿著破舊不堪的軍裝,他們身上的 “寒衣”已經(jīng)熬過了多年的冰霜。“夕陽冷落出高墻。”末句以景結情,照應首句的“蠶池”,描寫“納錦之所”絲絹堆積如山,夕陽映照著高墻深院,詞人對景感懷,一種凄涼冷落之情油然而生。
這首詞即事抒感,從織婦與宮女、邊關和內廷的對比描寫中,表現(xiàn)勞苦者與享樂者兩種不同的生活境況,形象地揭示出勞而不獲、獲而不勞的現(xiàn)實,其用意與宋代詩人張俞的“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 (《蠶婦》)相似,讀后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上一篇:《吳綺·浣溪沙》原文賞析
下一篇:《王國維·浣溪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