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獻王《七言詩·送天師》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寧獻王
霜落芝城柳影疏,殷勤送客出鄱湖。
黃金甲鎖雷霆印,紅錦韜纏日月符。
天上曉行騎只鶴,人間夜宿解雙鳧。
匆匆歸到神仙府,為問蟠桃熟也無。
【原詩今譯】
柳殢花殞,是因九月芝城的霜降,
我殷勤送走天師,在那鄱陽湖上。
杏黃色道袍遮掩著他掌印的雄才,
呼風喚雨的日月符深深藏在絳囊。
天師的神通,白晝騎鶴杳然無影,
夜里在人間宿住,解下仙鳧一雙。
此刻呀,天師匆匆地回到神仙府,
要親自問問,那蟠桃是生還是熟?
【鑒賞提示】
詩是一種高度凝練概括的藝術。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要求作者在取材、構思、錘煉字句上下功夫之外,善于“適要”——也即準確地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進行描寫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就寧獻王的這首《送天師》來說,作者要表現的思想內容也許是比較簡單的,但由于他善于“適要”,所以這首詩仍寫得形象鮮明,韻味雋永,有一定的藝術魅力。
在這首詩中,所謂事物的本質特征,一方面固然指作者善于抓住事物本身的特點,另一方面還應看這些特點是否能突現他送別道士時依依不舍的心情。我們先來看詩的前兩句:“霜落芝城柳影疏,殷勤送客出鄱湖。”詩中的“芝城”,即江西鄱陽。本來,作者直言之也未嘗不可,但他為了把這個地方與它北面風景秀麗的芝山聯系起來,突出詩的意境美,特意選了這個詞。這還不算,作者還在芝城前加“霜落”二字,在其后加了“柳影疏”三字,不僅一下子就點明了送別是在深秋的清晨,而且還給美麗的芝城罩上了一層潔白的紗霧,添上了幾筆搖曳多姿的柳枝。這些描寫一方面固然抓住了深秋清晨的景物特征,更重要的是它有力地襯托了作者殷勤送客的心情。另外,這里“出鄱湖”的“出”字也用得頗為巧妙。它不僅含蓄地表現出盡管天色尚早,可他卻送了一程又一程,直送“出”鄱湖還不忍離去的意思,而且也暗暗地點了“送天師”的題,使一個很平常的句子頓時增色不少。
我們再來看詩的三、四句:“黃金甲鎖雷霆印,紅錦韜纏日月符。” 這是通過對天師穿著的描寫來表現自己仰慕天師,不忍與之離別的心情。同樣,這種穿著的描寫也非常具有特色。送別者既然是“天師”,作者也就著意抓住他身上穿的“黃金甲”,所謂“黃金甲”,不過是天師黃色的護身法衣而已,作者給它安上了這么響亮的一個名字,其敬仰之情也就豁然可見了。所謂“雷霆印”,只不過是天師的印符而已,作者給它冠之以 “雷霆” 二字,似乎又給天師增添了無窮法力。同樣,“紅錦韜”不過是一個紅絲袋,“日月符”不過是一些召神驅鬼的紙箋,作者之所以要在描寫中突出它們,一方面是由于這是“天師”所特有的,另外對于它們的神化,更能表現自己崇敬之情。
緊接著,作者又著意描寫這位天師的本領: “天上曉行騎只鶴,人間夜宿解雙鳧”。本來,曉行騎鶴,身著雙鳧,只是傳說中的仙家生活。既然寧獻王和這位天師是好朋友,想必他沒有見到過這些事情。但是,作者不僅這樣寫了,而且還寫得神乎其神、煞有介事。這是因為:其一,這樣寫有利于抓住天師的特點,把天師寫得仙氣十足,非同一般;其二,這樣寫更有利于表現自己敬仰天師的心情。甚至于天師的一舉一動都顯得那么神秘、高雅,既不是凡人所能想象,也不是凡人所能褻瀆的。
詩的最后一聯富于浪漫主義特色,恐怕也是詩人的最得意之筆:“匆匆歸到神仙府,為問蟠桃熟也無?”既然天師能“曉行騎鶴”,那么歸到神仙府也就是很自然的了。“匆匆”二字,既寫出了天師急于回歸的心情,也隱隱地照應了前文的清晨送客;“歸到神仙府”,既寫出了天師情趣的高雅,也準確地抓住了天師“曉行騎鶴”的特色。這不僅使詩的結構更加嚴謹,同時也更巧妙地表現了作者的仰慕之情。“為問蟠桃熟也無”,看似明白如話,實際上含蓄地表達了許多意思:首先,它點出了送天師的原因——既然天師去仙界去看“蟠桃”,那么無怪乎作者一清早就要送他走; 既然送他走了,但卻依依不舍,直“出”了鄱湖仍不忍離去。其次,進一步寫天師的高雅,他不僅能“曉行騎鶴”,而且吃的是蟠桃,住的是“神仙府”,確與一般的俗流不同。另外,既然天師是這么高雅,那么,天師的朋友當然也就非同一般了! 天師能騎鶴云游,那么作者何日能大徹大悟,羽化成仙呢?因此,縱觀全詩,雖然思想內容相當平庸,但他善于抓住事物的特點,含蓄地表現自己思想感情的手法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上一篇:李白《五言詩·送友人入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審言《五言詩·送崔融》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