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孫綝廢主》原文|譯文|賞析
亂賊誣伊尹①,奸臣冒霍光②。
可憐聰明主,不得蒞朝堂③。
【釋詞】
①伊尹:名摯,又名阿衡。勸諫商湯以王道,被委以國政,佐商湯,攝政為相。后借以詠賢相。
②霍光:漢代霍光為大將軍時,廢昌邑王,是扶賢君除暴君的名臣。
③蒞:到,臨。
【賞析】
孫權死后,由他最小的兒子,年僅十歲的孫亮繼位。七年后,十六歲的孫亮對大將軍孫綝專權妄殺、欺君罔上,十分不滿,便告之國舅全紀曰:“卿可只今點起禁兵,與將軍劉丞各把城門,朕自出殺孫綝。但此事切不可令卿母知之,卿母乃綝之姊也。倘若泄漏,誤朕匪輕。”全紀求得密詔歸家,告訴其父全尚。尚知此事,又告其妻。其妻果然私下報知孫綝。孫綝得知消息,點起精兵,先圍住皇宮。一面將全尚、劉丞并家小俱拿下,又一面召集文武大臣,以荒淫久病,昏亂無道之名,將孫亮皇位廢掉。
孫權一生最大的失誤,就是把江山交給一個年僅十歲的少年。他一閉眼,東吳輔臣之間的斗爭就開始了,權臣相爭,廢殺迭出,愈演愈烈,愈演愈糟。這首五言小詩前兩句涵蓋了孫亮在位時兩件大事。
“亂賊誣伊尹,奸臣冒霍光。”孫權臨終,遺囑太傅諸葛恪輔佐孫亮為帝。諸葛恪秉政初期,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頓內政,深得朝廷內外的擁護。可第二年他大權在握,專斷孤行,不顧眾人的反對,發動一場對魏的戰爭。當時正值暑天,加之士兵疲勞,中暑泄下,病者大半。直到魏軍探知吳兵皆無戰心,發動反攻,諸葛恪才退軍。魏軍追襲,吳兵大敗而歸。諸葛恪甚羞慚,托病不朝。又恐人議論,乃搜求眾官的過失,輕則發遣遠方,重則斬首示眾。使朝廷內部的矛盾更加尖銳。孫權死后,中書令孫弘妄圖秘不發喪,矯詔誅殺諸葛恪。在緊急關頭,孫峻向諸葛恪告密,救了他的性命。孫峻早在做侍中時,就曾極力在孫權面前推薦諸葛恪。可諸葛恪掌了大權不但沒有恩報孫峻,甚至平素誨慢之。因此孫峻十分仇視諸葛恪,便利用眾人的怨恨情緒,在年幼的吳主孫亮面前,誣稱諸葛恪專權恣虐,殺害公卿,將有不臣之心。網羅罪名,進行陷害。終于利用孫亮殺掉了這位雖有嚴重缺點,但仍不失為東吳難得的一位相才。
孫峻殺死諸葛恪,自為丞相兼大將軍,獨攬大權,結黨營私,橫行無忌,無惡不作,可謂“亂賊”。從此孫氏政權更危機四伏,江河日下。待孫峻暴病而死,又把大權交付給他的同祖堂弟孫綝。這位驕橫暴虐的家伙,更加肆無忌憚,滿朝文武側目而視。沒等孫亮伙同太常全尚、大將軍劉丞謀殺他,他就先下手,殺大臣,圍皇宮,演出了一場廢主的鬧劇。
“可憐聰明主,不得蒞朝堂。”孫亮頗聰穎,小說據史料寫了一個小故事——蜜中鼠糞。一日孫亮令黃門取蜜,發現“蜜內有鼠糞數塊”。原來是數日前黃門曾向藏吏求蜜食,藏吏不給。于是,黃門故意“置糞于蜜中,以陷之也”。當孫亮追責此事,黃門不承認。孫亮說:“此事易知耳,若糞久在蜜中,則內外皆濕;若新在蜜中,則外濕內燥。”命人剖開,果然內燥,“黃門服罪”。這一小事刻畫了孫亮明辨事理,善斷是非。“雖然聰明,卻被孫綝把持,不能主張。”做了七年兒皇上,年方十六,正值走向成熟、有作為的大好時期,就被孫綝廢掉。究其原因,是孫權晚年錯亂的家庭和立嗣的更迭留下的后遺癥,殃及子孫。
上一篇:三國詩詞《孫策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左慈戲曹》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