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歐陽修《樊侯廟災記》原文|注釋|賞析
歐陽修
鄭之盜,有入樊侯廟刳神像之腹者。既而大風雨雹,近鄭之田,麥苗皆死。人咸駭曰: “侯怒而為之也! ”
余謂樊侯本以屠狗立軍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為列侯,邑食舞陽,剖符傳封,與漢長久,《禮》所謂“有功德于民則祀之”者歟? 舞陽距鄭既不遠,又漢、楚常苦戰滎陽、京、索間,亦侯平生提戈斬級所立功處,故廟而食之,宜矣。方侯之參乘沛公,事危鴻門,瞋目一顧,使羽失氣,其勇力足有過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稱樊將軍。宜其聰明正直,有遺靈矣。然當盜之刃腹中,獨不能保其心腹腎腸哉? 而反貽怒于無罪之民,以騁其恣睢,何哉? 豈生能萬人敵,而死不能庇一躬邪? 豈其靈不神于御盜,而反神于平民以駭其耳目邪? 風霆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罰有司者,而侯又得以濫用之邪?
蓋聞陰陽之氣,怒則薄而為風霆; 其不和之甚者,凝結而為雹。方今歲且久旱,伏陰不興,壯陽剛燥,疑有不和而凝結者,豈其適會民之自災也邪?
不然,則喑嗚叱咤,使風馳霆擊,則侯之威靈暴矣哉!
本篇大約作于宋仁宗景祐初年。這是一篇有關破除迷信的短文,全文僅三百余字。
題目: 樊侯,指西漢初年大將樊噲。樊噲,沛縣 (今屬江蘇) 人,年輕時以屠狗為業,后隨劉邦起義,為其部將。滅秦后,項羽謀士范增企圖在鴻門宴上謀殺劉邦,在危急關頭,樊噲直入營門,斥責項羽,使劉邦得以脫走。漢初,被任命為左丞相,封為舞陽侯,死后謚武侯。后人為紀念他的功績,在鄭地 (今鄭州) 立廟祭祀他。本文是一篇因事立議、論說道理的記體文章。文章大體可分為四個段落。
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作者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擺出了迷信說法及其產生的原由: 鄭地有一個盜賊進入樊侯廟中,剖開樊將軍神像的腹部挖走了其中的東西,接著發生了風雨雹災。這兩件事本身并不具備因果關系,但迷信的人卻牽強附會地認為風雨雹災是樊侯震怒的結果。
第二段為第二、三自然段。作者在首段舉出迷信說法之后,并不急于反駁,而是采用欲擒故縱的手法,先放在一邊暫且不論,轉而鋪敘樊侯的事跡及鄭地為之立廟的原因,這樣避免了將文章寫成平論直說。該段主要陳敘了三層意思: 一是樊噲的出身及被封侯的原因。“樊侯本以屠狗立軍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交待了他原本出身平民,以屠狗為業,后因屢立戰功,輔佐劉邦奪取天下,因此而被封侯。二是人們為之立廟祭祀的原因:作者引《禮記·祭法》篇中“有功德于民則祀之”語,說明樊侯因為對百姓有功德,所以人民為之立廟。接著說明為什么在鄭地立廟,作者列舉了兩個原因:第一,樊侯封邑在舞陽,而舞陽距鄭不遠。第二,楚漢相爭“常苦戰滎陽、京、索間”,這些地區正是樊侯“平生提戈斬級所立功處”,而且也距鄭不遠。因此,作者認為為樊侯在鄭地立廟祭祀是適宜的,是無可非議的。三是作者舉出樊侯在鴻門宴上的表現,說明樊侯是一位以勇敢和力量超人著稱的雄武將軍,是一位聰明正直的人。通過以上的陳述,就為下面的層層批駁作了鋪墊。
第三段落也即第四自然段。作者筆鋒一轉轉入正面反駁。首先用了一個設問句反駁說:既然樊侯是力敵萬人的英雄,但為何當盜賊將刀插入腹中時,他連自己的心腹肝腸都保不住,卻反而對無辜的平民百姓發泄怒氣呢?緊承上文,作者又連用了兩個反詰句進一步反駁說:難道說他活著時可以抵擋千軍萬馬,死了連自己的軀體也不能自保嗎?難道說他的威靈不能對盜賊顯示,卻反而去驚嚇百姓嗎?反駁步步緊逼,有理有據,顯得非常有力,使迷信說法失去立足之地。在最后一句中,作者認為風雨、雷霆、冰雹是上天用來顯示威風,懲罰官吏的東西,則暴露了他思想中的唯心觀點。
在最后一段中,作者運用那個時代的科學知識對風雨、雷霆、冰雹產生的原因作正面的解釋。指出:陰氣(冷氣)和陽氣(熱氣)突然爆發時互相逼近,便形成大風和雷霆,當它們最不調和時便凝結成冰雹,當前季節長久干旱,潛伏的陰氣不能散發,陽氣強大燥熱,彼此相差懸殊形成冰雹的現象莫不是正好跟有人毀壞神像的事巧合了嗎?作者用一個反詰句點破了這個問題,“豈其適會民之自災也邪?”作者一語點破了問題的癥結,本可以結束全文了,但作者沒有戛然而止,而是語氣一轉,又回到了樊侯身上:如果有人不同意我的觀點,仍然認為風雨冰雹是樊侯在顯靈,那么樊侯那種大聲怒叫,使得狂風大起、雷電交加的行為實在是顯得太蠻橫無理了。作者言外之意:這豈不是跟他生前的行為大相徑庭了嗎?語氣似作退讓,實含譏刺,讓人回味無窮。
本文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前后呼應,具有極強的邏輯性。文章開頭,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欲擒故縱的手法,避免了平鋪直敘。在第二段中,作者反復運用設問和反詰句,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說服力。總之,這篇作品無論從文章的主旨上看,還是從藝術特點上看,都堪稱為一篇佳作。
上一篇: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