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德·點絳唇》原文賞析
題潯陽愛山樓
不厭頻看,愛山樓外峰千朵。淡妝濃裹,好景平分可。遙指樓前,多少云帆過。閑中課,吟風相和,翠竹青松我。
這是一首優美飄逸的抒情小令。作者登上潯陽(今江西九江)愛山樓,遠近景物盡收眼底。面對大自然旖旎秀麗的山山水水,詞人情不自禁地吟出“不厭頻看”四字,作為全詞首句,贊美之情直露無遺。
廬山位于潯陽之南,千峰競秀,云煙飄緲,恍如仙境。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由于身處群山環抱之中難識廬山真面;本詞作者則在廬山之外的愛山樓上遠眺眾峰,觀察點不同,感受也就迥異其趣。作者將遠方座座突兀的山峰形象地用量詞“朵”計量,帶有濃郁的感情色彩。“朵”一般用于詠花,如唐杜甫《江畔獨步尋花》詩“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即是。用“千朵”詠山,使群峰有了鮮花爭相怒放的形象,這是作者移喜悅之情于眾山的體現。元仇遠《錦城》詩有“翼翼山千朵”句,或即為此詞之張本。
“淡妝濃裹”四字是對遠近山色層次的刻畫,加強了景物的縱深感。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詩“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二句,是形容西湖雨中與晴日下的不同風貌,呈現出時間的分割;此詞“淡妝濃裹”形容同一時間內遠近景物的不同色調,是位置的分割。人的眼睛對于遠近景物的色彩感受是不同的,愈遠的景物,其色彩愈呈清淡,故以“淡妝”形模。眼前山景則色彩鮮明,蒼翠欲滴,故以“濃裹”形模。遠山的疏曠淡遠與近景的爽心悅目,都令人陶醉留連。“好景平分可”五字是對景物層次感受的概括,“可”有“可意”、“如意稱心”之義,一字千鈞,言簡意賅。
上片集中寫對愛山樓外群峰的贊美,與“愛山樓”之取名暗合,點明詞題。下片則從樓前江水中的點點白帆入筆,過渡到自身的行動。在天光、山色、水影的交映下,詞人登高吟詠,自然會產生“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心情。“課”在此處是按某種要求限時學作詩詞之意。吟誦聲與清風相和,物我交融,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詞人的情感得到了滌蕩和升華。末句“翠竹青松我”,恰如其分地概括出詞人此時此地超脫飄逸的心境。翠竹長青,青松不老,前者虛心勁節,后者與天同壽。兩種眼前景物與“我”構成的三重意象組合在一起,暗示出某種永恒的精神長存天地之間,超乎塵寰之外,真是飄飄欲仙!
登高遠望,最易令人感情激蕩,浮想聯翩。或望穿秋水,愁腸百結;或激揚蹈厲,志高氣昂;或從容不迫,萬慮盡銷。此詞立意,顯然屬于后一種,歡喜之心與瀟灑之情相互感發,全詞的主旋律于是乎生。
上一篇:《劉敏中·點絳唇》原文賞析
下一篇:《陳子龍·畫堂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