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頎《五言詩·望秦川》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李 頎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東峰。
遠近山河凈,逶迤城闕重。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有客歸歟嘆,凄其霜露濃。
【原詩今譯】
清晨,我放目遠望,秦地一馬平川,
噴薄剛出的紅日已爬上了東峰之巔。
遠遠近近的山巒、河渚是那么明凈,
巍峨的重城迭闕在大地上綿綿不斷。
衰颯的秋風此刻吹動著萬戶的竹叢,
五陵一帶的松樹被涂上了一層冷寒。
客居他鄉的游子,發著思鄉的感嘆,
霜厚露濃喲,秦地展出深深的秋顏。
【鑒賞提示】
自從楚國詩人宋玉在《九辯》中發出“悲哉,秋之為氣也”的深重感嘆,“自古逢秋悲寂寥” (劉禹錫《秋詞》),幾乎成為歷代文人墨客的常規心理。在他們的筆下,秋聲秋色大都被染上一層濃重的凄清的氛圍。李頎這首詩雖然為了曲折地抒寫其仕途失意的感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這種常規心理的影響;但是,詩人同時又高標獨出,揮動如椽的巨筆,從大處著眼,突現出秦川秋聲所獨有的明凈、壯美的特點。
為了突出這種特點,詩人突破了以夕陽烘托秋色的窠臼,而獨具只眼,在首聯中描繪出秦川日出的壯美景象。“朝望”本身就是充滿生機的時候。“迥”則體現出視野的開闊。這時,“日出正東峰”,一輪朝日從東峰上冉冉升起,朝暉普照著大地。這一背景的渲染,首先就為詩人筆下的秋色染上一層壯美的色彩。在這一大背景下描寫秋色,詩人沒有著眼于庭院中蟲聲唧唧,原野上楓葉如丹,而是登臨縱目,視通萬里,著力突出遠近山河的晴朗明凈,逶迤城闕的重迭宏麗。以“凈”狀山河,以“重”寫城闕,正刻畫出秋高氣爽時,在朝暉照耀下山河、城闕的特色,給人以心曠神怡的壯美之感。三聯一寫秋聲,一寫秋色。這秋聲不是來自幽庭深院,而是秋風吹過萬戶竹林發出的秋之壯歌。“萬戶竹” 既將秋聲具體化、形象化,也映現出秋聲的壯美。這秋色不是來自山中水上,而是映現在五陵上的松樹枝頭,自然增添了一層雄渾的色彩。寫秋色而冠以“寒”字,正突出其凝重。這秋聲秋色給人的感覺不是蕭瑟凄清,而是郁郁青青,充滿著蓬勃的生命力。
這六句描寫詩人望中的秦川秋景,無論是東峰日出,遠近山河、逶迤城闕,還是萬戶竹、五陵松,處處映現出一個“壯”字。尤其是以“凈”“重”“寒”為其渲染刷色,從而勾畫出一幅壯美的秦川秋色圖。透過這幅壯美的畫面,自然會感受到詩人壯闊的胸懷、開闊的視野。他將以怎樣壯美的詩句,將詩情引申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呢?
本來,這首詩的結尾,完全應該像劉禹錫的《秋詞》那樣,升華出“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那樣壯美的詩境。詩人卻發出“歸歟”之嘆。《禮記·祭義》謂:“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詩人感嘆“凄其霜露濃”,正暗示出他的“凄愴之心”,曲折地表達了仕途不得志的感慨。這樣一來,詩人的凄愴之心就與秦川的壯美之景,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以開闊的胸襟,將詩情引到一個更壯美的境界,固然情景相洽,引人奮發。而以壯景反襯哀思,卻可以倍增其哀思。這首詩的藝術感染力,就在這里。
上一篇:趙師秀《七言詩·有約》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葉紹翁《七言詩·游園不值》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