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霞神采絕人煙,古今誰可稱書仙?
石門崖下摩遺碣,跨鶴驂鸞欲上天。
這首論書詩的尾注寫道: “《石門銘》體態飛逸,不食人間煙火,書中之仙品也?!笨梢娫娛菍U摗妒T銘》之風格美的。
《石門銘》,摩崖刻石,北魏永平二年(509)刻,在陜西褒城縣褒斜道??瑫诵?,行二十二字,首題“石門銘”三字,末署“梁秦典簽太原郡王遠書,石師河南郡洛陽縣武阿仁鑿字”。是北魏碑刻中記署書丹者、刻字者及其情況最詳盡之作,此亦實屬罕見。此碑記漢代所鑿石門道已廢,魏羊祉重開之事。宋人尚能見到此碑,明代已隱于蘿葛,不為世人所知,直至清代才再現于世。
《石門銘》飄逸有致,高渾圓融,康有為評為圓筆極則,“為飛逸渾穆之宗”,與《爨龍顏碑》、 《靈廟碑陰》二者同列入“神品”,而詩注又譽為“書中仙品”。這首論書詩著重論述其飛逸的仙氣。
“餐霞神采絕人煙”。這句著重描述《石門銘》的神采風韻。 “絕人煙”,斷絕人間煙火亦即熟食。道家稱辟谷修道為不食煙火食。王士禛《池北偶談》: “少居勞山中,獨坐數年,遂絕煙火”。人們也常以不食人間煙火為超凡入仙。既然不吃人間五谷熟食,那又吃什么呢?答曰餐霞飲露。這當然也和凡俗之人迥乎不同。 “古今誰可稱書仙?”這實際上是回答了《石門銘》堪稱不食人間煙火的餐霞客。
第三句,通過《石門銘》的所在地來點題。一個“摩”字,極寫愛撫摩挲,不忍離去之態。
如果說,第一句是對《石門銘》仙風道骨的靜態描寫,那么,第四句則是極為傳神的動態描寫。怎樣形象地形容《石門銘》“飛逸”的風格呢?康有為寫道,“跨鶴驂鸞欲上天”。驂,一車駕三馬,此作“駕馭”解。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它和鶴一樣,據說均為仙人所騎所駕。韓愈《石鼓歌》: “鸞翔鳳翥眾仙下”。試看《石門銘》,其筆畫縱橫不拘,變化多姿,特別是撇、捺等筆畫更隨意翩翻生態;其結字正中見欹,欹中有正,逸趣橫生,飄飄然欲離群而去;其布白,字距特寬,留出較廣的空間,似為供眾仙翔空,鸞鶴舞天。總之,這是一片飄然飛逸的世界。
康有為的詩句,也可以和他的書論相印證?!稄V藝舟雙楫·碑評》說: “《石門銘》若瑤島散仙,驂鸞跨鶴?!?《廣藝舟雙楫·體系》還進而論述道:
《石門銘》飛逸奇渾,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門頌》、 《孔宙》等碑,……《六十人造像》、《鄭道昭》、 《瘞鶴銘》乃其法乳,后世寡能傳之。蓋仙人長生,不食人間煙火,可無傳嗣。必不得已,求之宋之山谷(黃庭堅),或嘗得大丹學飛升者,但力薄,終未能凌霄漢耳……
這是形象地論述了《石門銘》的源流體系,也體現了康有為書學研究的成果。這里值得一說的是,康有為還暗暗把自己放在這一體系之中。他的書法,得力于《石門銘》,而參之以《經石峪》、 《六十人造像》、鄭道昭《云峰山刻石》、 《瘞鶴銘》……化成一種面目,獨標一家風格,而其筆下古拙飛逸、縱橫奇宕之氣,無疑主要來自《石門銘》。正因為如此,他特別鐘情于《石門銘》,并予以極高評價。
上一篇:《僧壁題張太史畫松》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其八》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