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鶴《七言詩·山中寡婦》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杜荀鶴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焦。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盡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原詩今譯】
丈夫陣亡了,我守著簡陋的茅草房,
身著粗麻衫,兩鬢斑白,頭發焦黃。
農桑荒廢,里胥仍然催我交賦納稅,
田園無收,官吏征青苗把我不放棄。
誰憐我,挑取野菜和著根兒一起煮,
誰憐我,砍取生柴和著葉兒一起燒。
盡管我住在深山老林十分幽深之地,
也無法避開這橫征暴斂的重稅苦徭。
【鑒賞提示】
杜荀鶴是晚唐后期,繼承中唐新樂府運動精神,“惟歌生民病”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其詩歌主張和白居易接近。他說:“詩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自敘》)又說:“言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秋日山中》)因之,他的詩能相當廣泛地反映唐末的黑暗現實和人民群眾的災難。《山中寡婦》一詩通過典型化概括和白描的手法,真實地表現了一個寡婦的悲劇生活,揭露了晚唐時期慘無人道的賦役剝削。
唐末,朝政腐敗,藩鎮割據,軍閥之間連年征戰,造成“四海十年人殺盡”(《哭貝韜》)“山中鳥雀共民愁”(《山中對雪》)的凄涼景象。首句“夫因兵死守蓬茅”,就是從這種動亂的社會背景著筆,揭示造成山中寡婦不幸的社會原因。戰爭使她失去了丈夫,一個人逃進深山,獨守茅屋棲身。緊接著用了一個特寫鏡頭:“麻苧衣衫鬢發焦”,從人物的情狀、形貌、生活細節繪其形,傳其神。這位寡婦穿著粗糙的麻布衣服,鬢發枯黃,面容憔悴,未老先衰。她原以為逃進深山,就可免除賦稅徭役,其實不然:“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柘(zhè),是一種落葉喬木,葉厚而尖,可以飼蠶。古時以農桑為本。盡管由于戰爭的破壞,桑柘林木毀棄,田園雜草叢生,官府卻不顧百姓的死活,連這位孤苦伶仃的可憐寡婦,也不放過對她的榨取。她依然得交納青苗稅和捐稅,那何以糊口活命呢?“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頸聯用人生存的兩個基本條件“食”與“火”,來揭示寡婦的生活困難。她只有經常地挖野菜,可能是野菜也被挖殆盡,一旦采得,如獲至寶,連菜根也一塊煮著吃了。“生柴”是指剛砍下的樹枝,只有帶葉燃燒,詩人加倍強調了山中寡婦難以想象的生活困難。以上六句具體描繪了賦役的殘酷、寡婦的苦況。末兩句,詩人似乎按捺不住自己胸中的激憤之情而發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強出實物為“征”,強出勞力叫“徭”,賦稅勞役的羅網是難以逃脫的。“任是”“也應”兩詞,可體味出詩人深沉的悲憤和對生民的同情之心。
《山中寡婦》一詩敘議結合。敘得清晰流暢,真切客觀。通過對女主人舉止、形態、衣著、食用的刻畫,把她的苦難寫到了極致,造成了一種強烈的悲劇氛圍。引滿而發,才使末聯的議論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毫不勉強,從而把讀者引向更為廣闊的社會現實。使讀者窺一斑見全豹,看到在唐末的社會里,不僅一人一處如此,苛政猛虎般的賦稅盤剝,有更多的寡婦,更多的人民遭受同樣的苦難。這就擴大了詩歌的意蘊、深化了主題。此詩又不用典故,不堆砌詞藻,把律詩的聲律對偶和淺近通俗的語言結合起來,平易委婉,如話家常,可以說是律詩的通俗化。
上一篇:杜甫《七言詩·小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高駢《七言詩·山亭夏日》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