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監簿民瞻南歸》言情贈友詩歌
潮頭打云云不留,月波潑窗窗欲流。
夜寒報晴豈待曉,天公端為盧溪老②。
盧溪在山不知年,盧溪出山即日還。
黃紙苦催得高臥,青霞成癖誰能那③。
詔謂先生式國人④,掉頭已復煙林深。
路旁莫作兩疏看⑤,老儒不用囊中金。
這首送別詩寫于孝宗時。王庭珪被賜國子監主簿還山路過詩人居所,詩人寫此詩為之送別。詩中既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也不言依依惜別的場面,而是本著知交的情誼,對友人坦蕩不羈的立身態度,清高自重的情操品德給予高度的贊揚。匠心獨運,別出心裁,詩人自己的曠達情懷與對友人的理解與尊重得到傳神的表現。
詩的一、二句有幾層意思。首先點明送別的時間地點為月下水邊。其次表明詩人不忍與友人分別的依依不舍之情。自古離別,多在水畔。唐孟郊 《古別離》: “白水東悠悠,中有西行舟。舟行有返棹,水去無還流。”辛棄疾 《木蘭花慢》 : “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流水的一去不返更增添離別的愁緒,起伏難平的心情有如洶涌的潮頭。再次,這里的“潮頭”可看作是以喻社會俗事。詩人的朋友過慣了清凈閑散自得的隱居生活,厭惡當世的喧囂,酷愛自然,追求自由的心境,因而盡管社會物質生活似“潮頭打云”般地想拉攏和誘惑友人,而他卻像閑云野鶴似地不可挽留。詩人采用比興手法,含蓄深切地表現了自己的惜別之情和頌揚之意。
第三、四兩句寫離別時情景。夜晚的寒氣襲人,一輪明月當空,預示著第二天將是一個晴朗的日子。友人不愿等到天明,連夜即要趕路,匆匆別離,亦格外令人黯然魂消。其離愁別恨以致于感染了“天公”,使本來日出月沒,光景常新,亙古不變,沒有情感的它也多情善感起來,感動于詩人的深情厚誼和為王庭珪的離去而生的痛苦,竟變得衰老起來。詩人化用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名句:“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含蓄巧妙地表現了自己對友人的難分難舍之情。
五、六句云: “盧溪在山不知年,盧溪出山即日還。”意謂王庭珪就如同盧溪溪水在山中不知隱居了多少年,才出山,當天就返回山中。由此足以顯見王庭珪辭官之堅決、果斷。詩人以澄澈明凈、活潑自由的溪水來比喻友人高潔清白的品格,字里行間滿含著對友人光明磊落、表里明澈的品德和玉潤冰清的操守的推崇與贊美。這里的 “盧溪”既可看作實指,又可看作虛擬,行文虛虛實實,變化含蓄,極好地表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惜別與敬仰之情。
七、八兩句以 “黃紙苦催”一氣貫下,對王庭珪的辭官不就、甘愿過自食其力、清貧寂寞的隱逸生活的志趣給以進一步的推崇。朝廷接二連三地下達拜官進爵的詔書,但自己尊重的友人卻安然高臥,無動于衷,不予理睬。這和李白得詔書即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 《南陵別兒童入京》 ) 的態度截然相反。因為詩人的友人其真正的情趣在于深山隱逸,“青霞成癖”,盡管這種隱逸生活清貧,但卻高尚、稱心、自得,所以就是皇帝的詔書也不能改變,或挪動其隱逸志向。“詔謂先生式國人,掉頭已復煙林深”。先生,是對王庭珪的尊稱。詩人的朋友知道要自己入仕當官,立即掉頭不顧,予以拒絕,依舊返回自己的隱居之所。在入仕與歸隱的路旁沒有絲毫的猶豫、彷徨,而是干脆、決斷地選擇了后者。最后兩句,詩人借友人的口吻,直截了當地表明其不愿受物欲的羈絆,甘心過清苦而寧寂的隱逸生活的決心。既照應了詩的前半部分,又再度熱情贊揚了友人的高尚品德。
在這首詩中,詩人本著崇敬的心情,豪宕的胸襟,真實自然地描繪了深受自己尊敬的友人心甘情愿于深山隱逸,志行一致的品格作風,并坦誠地表現了自己的情誼。真摯親切之情,溢于言外,興會深長,讀來感人。
注釋
①王監簿: 指南宋詩人王庭珪。王庭珪,字民瞻,安福(今屬江西)人。政和八年 (1118) 進士。調衡州茶陵丞,不就,筑草堂于盧溪,因以自號。紹興中,胡銓上疏乞斬秦檜,謫新州,他以詩送行,坐訕謗送辰州編管。檜死,方許自便。孝宗時,召對,賜國子監主簿。乾道六年(1170)復除直敷文閣。死時年九十三。有《盧溪集》五十卷。②盧溪: 水名,江西省萍鄉縣內。這里指王庭珪。③黃紙: 詔書。王維《送李雎陽詩》: “黃紙詔書出東廂,輕紈疊綺爛生光。”青霞: 青色之霞。這里代隱居處所。曹松《江西逢僧省文詩》: “高僧不負雪峰期,卻伴青霞入翠微。”那: 挪。④式: 法,表彰。⑤兩疏看: 文淵閣本作“雨疏看”。
上一篇:《送李翱》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路六侍御入朝》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