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①》唐詩賞析,《望岳》原文與注釋
杜 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②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③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④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⑤
【注釋】 ①岳:古代對高大之山的尊稱。此指泰山 (今山東泰安縣北),又稱東岳②岱宗:指泰山。宗,長之意。泰山被稱為 “五岳” (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之首,故稱泰山為岱宗。夫(fu):指代詞。齊魯:春秋時兩個國名,齊在泰山之北,魯在泰山之南,皆在今山東省境。③造化:指天地和大自然。鐘:鐘情、聚集、賦予之意。神秀:指山勢景象奇異超眾。陰陽:山北為陰,山南為陽。割:分割、區分。④蕩胸:心中激蕩,胸襟開豁。決眥(zi):決,裂開。眥,眼眶。指睜大眼睛極目遠望。⑤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攀登。絕頂:最高峰。眾山小:化用 《孟子·盡心上》 之句: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表現出詩人開闊的心胸和氣魄。
【鑒賞】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陽應進士試,未中。他于是在趙、齊 (今河南、河北、山東) 一帶漫游,約五年時間。《望岳》寫在他游山東時期,初經泰山時所作,是杜甫現存詩作中最早的一首。此詩由 “望” 而 “贊”,再現了泰山的高峻雄偉,意境開闊,表現了詩人青年時代蓬勃朝氣與非凡的胸襟。
第一二句寫遠望之貌。首句 “岱宗夫如何?” 以設問起,寫出了初見泰山時的那種喜悅、驚嘆、仰慕之情。泰山為五岳之首,故稱岱宗。“夫如何”,就是怎么樣呢? “夫” 作為虛字嵌入句中,別具贊嘆之韻味。第二句“齊魯青未了” 是對“夫如何” 的回答。詩人不直接回答泰山有多高、多大,而以古代齊、魯兩國之地來展示泰山跨越之寬廣,泰山之高大也就不言自明。“青未了” 寫遠望泰山的總體印象: 蓊蓊郁郁、綠綠蔥蔥。“未了” 二字更有兩層含義:就縱向時間而言,千百年來泰山都是如此蓊綠不褪; 就橫向的空間而言,千數百里青綠盎然,綿延不斷,展現了泰山的巍峨氣勢和壯美色彩。
第三四句寫近望之景。如果說遠望是大筆勾勒、寫意的話,那末近望則近似工筆了。你看,“造化鐘神秀”,仿佛大自然都專門鐘情于泰山,使它靈動而秀麗,巍峨而博大。“陰陽割昏曉”,泰山本身由于高大,竟然能區分出陰陽昏曉來。因為泰山南向日為陽,泰山北背日為陰。山南向日已曉之時,山北背日仍為昏暗。這是由近望而顯現泰山之山勢特點。
第五六句寫細望之感。細望泰山,云層疊疊,盤旋繚繞; 倦鳥歸林,暮靄重重。正如陶淵明 《歸去來辭》 中所說: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如此從早到晚的細望,壯美的山勢山景觸發了詩人的主體感受,由睜大眼睛專注地觀賞層云、歸鳥之時,胸中不免激起浩然之氣,頓覺眼界大開,視野開闊。
第七八句寫極望之情。前面由 “貌” 而生 “景”,由 “景” 而生 “感”,再由 “感” 而生 “情”。什么 “情” 呢? 登臨而覽之情! 所以,詩人用 “會當” 二字表登攀之決心; “凌絕頂”,述登攀之頂點。然后再俯望群山,體會孔子所云 “登泰山而小天下” 之豪情。這兩句結語充分表達了青年杜甫雖考場失意,仍充滿不怕困難、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和豪邁氣概。
全詩緊扣詩題“望岳”,開篇用 “何如” 虛提設問之后,句句寫 “望”,但又句句不見一“望” 字,這不能不說是詩人的高明之處。詩人煉字,極為精妙。以 “鐘” 狀 “神秀”,以 “割” 狀 “陰陽”,頗具人情味;以 “生” 領“層云”,以 “入” 統“歸鳥”,以 “覽” 綰“眾山小”,實屬景情融合,熔鑄了詩人的激情與抱負! 此詩被后人譽為 “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可見其不朽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杜甫·月夜憶舍弟》唐詩賞析,《月夜憶舍弟》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李白·望廬山瀑布》唐詩賞析,《望廬山瀑布》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