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法式善
讀書如樹木, 不可求驟長。
植諸空山中, 日來而月往。
露葉既暢茂, 煙條漸蒼莽。
此理木不知, 木乃遂其養。
我讀古人書, 輒作古人想。
掩卷了無得, 心中時快快。
忽然古明月, 照見天懷朗。
前境所造非, 后境改觀賞。
這是一首暢談讀書感受的詩。作者抓住讀書中值得注意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的問題——展開了形象化的議論。從而啟發后學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要注重日積月累,力戒浮躁,只要持之以恒,便能融會貫通,豁然開朗,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議論,是詩人抒寫胸懷的一種方式。詩歌主要是以情動人,但飽和著形象和感情的議論,可以增強詩的明確性和教育力量。古典詩論中講究所謂“理趣”,而反對“理障”,就是指以議論入詩,必須有濃郁的詩味,強調“議論須帶情韻以行”(沈德潛《說詩晬語》),反對那種脫離具體形象的干巴巴地講道理。這首詩的前八句,即第一部分,作者運用生動貼切的比喻托物明理,融理入“形”,給人以有力的啟示。詩人說:讀書就好象種植樹木,不能夠要求它突然之間就由樹苗長成大樹。把樹苗栽植在空曠幽靜的山中,日來月往,隨著時間的流逝,小樹便會逐漸成長起來,它的葉片在露水的滋潤之下旺盛而繁茂,青翠的枝條也漸漸呈現出蔥蘢迷茫的景象。樹木就是這樣順從著自然和天性,長成了參天大樹。作者的比喻淺顯而生動,從平凡的事物和尋常道理的描述中,拓寬了人的聯想和思考。詩的后八句,即第二部分,作者由寓理于物轉入現身說法,直接議論。結合自己讀書時感受。詩人以卓越的識見,去激發感染讀者。他說自己在讀古人書的時候,也往往總是產生同古人一樣的想法,讀完一本書掩卷思考,好象沒有多少收獲,并常常為此而引起不快。但是就這么日來月往地堅持下去,有朝一日便會產生奇妙地突破與飛躍。在這里,詩人又一次運用了形象化的描繪和比擬:“忽然古明月,照見天懷朗。前境所造非,后境改觀賞。”書讀得多了便會觸類旁通,豁然開朗,就象一輪明月沖擊云圍,照徹整個天宇,以前昏暗不明的境界完全改觀,使我們進入一個嶄新的境地。
此詩描述生動,議論透徹,是一首融情入理、發人警醒的好詩。
上一篇:《論交二首·清·梁紹壬》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賜蕭瑀·唐·李世民》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