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庾信
榆關斷音信, 漢使絕經過。
胡笳落淚曲, 羌笛斷腸歌。
纖腰減束素, 別淚損橫波。
恨心終不歇, 紅顏無復多。
枯木期填海, 青山望斷河。
〔榆關〕戰國時關名,在今陜西榆林東。詩中用以代指長安?!菜亍尘椎慕?。“束素”喻腰細軟?!矙M波〕指眼睛。〔枯木期填?!臣础捌?望)枯木填?!保镁l鳥銜西山木石填東海的典故?!睬嗌酵麛嗪印臣础?期)望青山斷河”。華山、岳山本一山,擋住了黃河的水流,河神巨靈將它劈為兩座山,讓黃河水從中流過。詩句意為希望二山相合阻斷河水,喻自己南歸的愿望極難實現。
杜甫說:“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扁仔旁娰x所以動人是生活經歷造成的。他早年在南朝的梁朝做官,是一個善寫綺艷的宮體詩的詞臣。中年從江陵出使北朝西魏,因南北戰起而被扣留在長安。不久梁朝滅亡,陳朝代興。庾信在北方仕于西魏、北周,歷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義城縣侯,可謂官高位尊。但他在滯留北方的二十七年中,時時有一種屈節事敵的沉痛之感,常常懷著一腔南歸的渴望。周、陳通好以后,一些被留被俘的南方人士已陸續返回,但庾信因北朝統治者愛其文才始終不能返歸。年愈老,這種渴望愈益轉向失望和絕望。這些蕭瑟的家國、身世之感和鄉關之思都熔鑄于他的詩篇和辭賦之中。其中有代表性的,除《哀江南賦》外,就是他的組詩《擬詠懷》二十七首。
“榆關斷音信”是《擬詠懷》的第七首,抒寫自己羈留異國不得南歸的絕望心情。詩共十句,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開頭兩句,寫自己遠在北方,與故國音信斷絕。用“榆關”代指長安,表明離故國遙遠。一“斷”,一“絕”寫出了心中的孤苦和思念。
第二層是中間六句,抒寫自己身心交瘁的痛苦。先說聽異國之樂而傷心,“胡笳”、“羌笛”都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身處異國懷鄉的南方人聽到北地的樂曲,當然會落淚、斷腸。次寫自己因愁苦而消瘦。(這兩句雖然也成對偶,但句式結構不同,前句意為纖腰減如束素,后句意為別淚損傷眼睛。)最后說離恨、思歸之心終不會消歇,在痛苦的折磨中一天天衰老。這中間的六句意思相近,但由傷心而消瘦,由消瘦而衰老,程度在逐步加深。
第三層是最后兩句,借用書典,說明自己南歸的意愿的強烈和難以實現的悲哀?!翱菽酒谔詈!?,就是期望枯木能填平東海,用了《山海經》中的典故;“青山望斷河”,就是盼望青山能阻斷黃河,用了《水經注》中的典故。這兩個典故的運用,有著多層含義。首先表現南歸愿望的強烈,精衛鳥執著如一的精神是十分感人的,盼望華、岳二山重新阻斷黃河也是大膽之想。其次,又暗示自己的希望怕是不可能實現的了,對于精衛填海,陶淵明早就說過:“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望青山斷河也純是幻想。但詩人明知極難實現,甚至不可能實現,卻仍不死心,決不放棄這樣的愿望。最后兩句就表現了這種希望與絕望反復交織與更替的復雜內心活動。這首詩的前八句已從各個方面抒寫了盼望南歸的情懷,結尾的兩句如果繼續申說盼歸之意,詩篇就難以感人。從寫作技巧的角度看,結尾既需要把全篇的感情強化、深化,又需要生發新意,令人產生回味不盡的感受。此詩結尾的二句用典抒情,較好地完成了這一任務。
上一篇:《揚州慢·宋·姜夔》賞析
下一篇:《擬詠懷(其二十六)·北周·庾信》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