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洵《辨奸論》原文|注釋|賞析
蘇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陽見盧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以吾觀之,王衍之為人,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然不忮、不求,與物浮沉,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然而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陰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豎刁、易牙、開方是也。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雖有愿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則其為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孫子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為過,而斯人有不遇之嘆,孰知禍之至于此哉! 不然,天下將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
這篇《辨奸論》 自傳世之后,便立即引起爭論,時至今日,爭論仍未停息。爭論的問題不在文章的內容和表現,而在誰是它的作者。對于這種爭論,我們姑且不論,且看本文。
這篇文章題為“辨奸”,即辨別奸佞,實是譴責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其傾向性是相當鮮明的。文章從常理常情出發,闡明欲辨奸佞,應“見徽知著”,而要做到“見微知著”,必須是“靜者”。所謂“靜”,即無“好惡亂其中”,“利害奪其外。”也就是說,心中不能有“好惡”的情感,自身不能有利害的關系。整個文章虛起實應,結構嚴密,脈絡鮮明,語句偶、散并用,既整齊又有變化,頗見功力。
文章的開頭說:“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引成語起首,推出一個普遍性的常理常情,即事物的發展有其必然的趨向,真理的存在有其規律的法則。對此,只有“靜者”才能“見微而知著”。這三句暗示王安石會把天下搞亂,只要靜觀默察就會看出問題。從虛處入手,領起全文。緊扣這開頭三句,接著由虛入實,將天地陰陽與人事理勢比較,進一步發揮:“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月暈是月亮周圍的水氣大而出現的暈光。這是要刮風的預兆。礎,房屋柱下的石頭,礎潤即俗稱的石頭出汗。這種現象表示將要下雨。這種天地變化的規律,人人都知道,這是一般常識。人事的變化,事理的發展,它們難于認識的程度,不可測的變化,同天地陰陽之事比較起來,應該說是容易認識的。那么,有些賢者偏偏不認識,那原因又是什么呢?“賢者”這里暗指歐陽修,據說歐陽修曾勸蘇洵要主動地接近王安石,意思是說歐陽修在對待王安石的問題上缺乏認識。這里運用了兩個對比: 一個是天地陰陽與人事理勢的對比,一個是常人與賢者的對比,在對比中,點出人事理勢比天地陰陽容易了解; 點出賢者比常人糊涂。兩個對比還有遞進的關系。常人能認識不易掌握的天地陰陽之事,賢者卻不能認識容易了解的人事理勢,更把“賢者”的愚庸形容得突出了。這樣,必然引起一個問題: 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文章答道:“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即賢者所以不能認識人事理勢,主要是因為陷入利害關系中,而主觀上又有感情的因素在起作用。
接著引用史實予以證明: 一個史實是晉代的。晉代的王衍當尚書令,喜好清談,不務實際,山巨源在王衍小時,就感嘆道:“是哪個老婆子,生了個這么聰明的孩子,但是,將來誤國誤民的恰恰是這個小家伙。”另一個史實是唐代,唐德宗時,盧杞當宰相。郭子儀因功封為汾陽王,郭子儀在接見賓客時,姬妾不離側,唯盧杞來訪時,郭子儀姬妾都藏起來。有人問其原因,郭子儀說:“盧杞貌丑心險,姬妾看見他就會笑,將來盧杞得志,就會報復。我一家子便完了。”《辨奸論》引證這兩個“見微知著”的例子后,隨后對例子進行分析:王衍尚清談,容貌言語有使人迷惑的地方,但其人沒有私欲,比較豁達,即沒有盧杞的狠毒。如果晉惠帝是個一般的皇帝,即使有百千個王衍,也不會將天下搞亂。這里講晉惠帝不是明主,實際是暗示宋神宗是個明主。明主偏偏重用王安石,也是暗示王安石的不同一般“奸佞”了。盧杞心地陰險,足能敗壞國家,但他不學無術,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惑世,如果不是唐德宗昏暗,又有誰重用他呢?這里又是下文的伏筆,用唐德宗反襯宋神宗是有為之君,思欲治理天下。分析之后,又說“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這是對山巨源,郭子儀的“知人”進行的評判。說他們只推斷了王衍、盧杞的將來,未考慮“人君”的因素。所以,他們講的道理是對的,但是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來看,如果沒碰上晉惠帝、唐德宗這種糊涂皇帝,王衍、盧杞是不會得逞的。從文章而言,可以說是寫得勾連緊密、明暗結合、絲絲入扣。
隨后文章進入對王安石本人及對宋神宗的分析,由虛及實:“今有人”的人是指王安石。說他“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陰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禍豈勝言哉!”總之,這是說王安石既有王衍的聰明才辨,又有盧杞的陰險狠辣,是個少有的“大奸大惡”,卻不容易被人認識。然而,王安石雖不易認識,并非不能認識。臉臟了要洗,衣臟了要換,這是人的常情,但王安石相反。他“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囚首指不梳頭;喪面,指不洗臉,據史稱王安石生活儉樸,不尚奢華,迷于讀書理事,常常忙得忘了洗臉換衣。這是文章所列的“見微”。王安石的這些舉止是違背常情的。《辨奸論》就是以此之“微”,推斷王安石必會誤國。其理由是“凡事不近人性者,鮮不為大奸慝,豎刁、易牙、開方是也。”豎刁、易牙、開方是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的大臣,齊桓公任用管仲,其國富強,管仲死后,豎刁等人當權,齊國便走向衰敗。文章就是以此之“微”為依據,推導其所謂“著”的。其實,愛清潔與政治態度并無什么必然的聯系。事實上,講衛生的未必就是“大賢”,不講衛生的未必就是“大奸”。《辨奸論》以此推導,在邏輯上是不嚴密的。從常情常理予以判斷后,文章又扣入本人,指出王安石這種人很能讓人迷惑。即使是“愿治之主,好賢之相,”也會選用他。那么,他的禍亂天下,更是必定無疑的了,“非特二子之比也。”再次扣到王衍、盧杞身上,行文實屬嚴實。這幾句是規勸宋神宗不要重用王安石。結尾以感慨出之。孫子說: 會用兵的人,沒有赫赫戰功。孫子的話是什么意思呢?是說會用兵的人不想建戰功,耽心戰爭會傷害人命。為了不傷人命,寧可不建功勛。如果不用王安石,那么,我的預言就不會得到印證,王安石雖有不遇之嘆,但天下安定。相反,如果重用王安石,天不遭受禍亂,我的預言實現了,我卻會得到善于知人的好名聲,那就可悲了。吳楚材、吳調侯在這后面批道:“結得淋漓感慨。”
從全文而論,整個結構是相當嚴密的。如緊緊扣住中心“見微而知著”,不枝不蔓、運用王衍、盧杞的例子,不是簡單地以史實作論據,用完就拋開,而是一用再用,前后一再呼應,這使文章顯得緊湊。從語言而論,用字簡潔,幾乎一字數用。如指出賢者不知人事理勢的原因是“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僅十一個字,便將主觀、客觀的原因歸納起來了,相當準確、中肯。至于攻擊王安石的變法,這是宋代的不同政見之爭,今天看來,王安石的變法是應該肯定的。《辨奸論》的觀點失之偏頗,并不可取。是非已有定評,這里就不再饒舌了。
上一篇:曾鞏《趵突泉記》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永州八記之三)》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