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家莊
馬蹄一蹴荊門空, 鼓聲怒與江流東。
曹瞞老去不解事, 誤認孫郎作阿琮。
孫郎矯矯人中龍, 顧盼叱咤饒英風。
疾雷破山出大火, 旗幟北卷天為紅。
至今畫圖見赤壁, 仿佛燒虜留遺蹤。
令人長憶眉山公, 載酒夜俯馮夷宮。
事殊興極幽思集, 天淡云閑今古同。
得意江山在眼中, 凡今誰是出群雄?
可憐當日周公瑾, 憔悴黃州一禿翁。
元好問
這首七古,從觀《赤壁圖》生發聯想,概述當年赤壁之戰孫吳大敗曹軍的壯偉圖景,回憶蘇軾有關赤壁之作對當年英雄壯舉的追慕及貶滴落拓、壯志未酬的惆悵,借以抒發個人的愛國情懷。
東漢末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一戰,曹操數十萬大軍,潰敗于五萬之眾的孫、劉聯軍,這一驚人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引起無數詩人墨客的唱嘆。作為生于金朝末季,從小經歷戰亂,而立志報國恢復的有為之士元好問,面對摹寫當年戰況的《赤壁圖》,怎能不情思飛越,心潮洶涌,百感交集呢?全詩分為兩個部分。前面十句,緊扣《赤壁圖》寫當年赤壁一戰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狀。赤壁之戰以曹操的慘敗而告終,詩的開篇,卻以曹操不可一世,破荊州、降劉琮,揮師東下,舳艫千里,旌旗蔽空,直逼夏口,威震四海的豪壯之舉入題。欲抑先揚,明寫曹操,暗襯孫權。“馬蹄一蹴荊門空”,將曹軍不廢一兵一矢即取荊州的威勢寫得形象傳神,一筆千鈞。“蹴”,踏也。“鼓聲怒與江流東”,與“馬蹄一蹴”互為照映,不見人而威懾力已歷歷在目。三、四句陡轉:曹操啊,你究竟老糊涂了,不明白事理,誤將孫權當成了劉琮!這里,道出了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一個主觀因素:恃勝輕敵。“曹瞞”,曹操小名阿瞞。“阿琮”,劉表次子劉琮,劉表卒后繼位為荊州牧,曹軍攻打荊州,才到新野,琮即舉荊州投降曹操。“誤認”,是玩笑口吻,諷刺曹操勝利沖昏頭腦,不能冷靜分析形勢,側寫孫權非等閑之輩。“孫郎”,即孫權,字仲謀。“孫郎矯矯人中龍”,典出《晉書》:宋纖隱居時,太守馬岌去拜訪他,宋纖拒絕接見。馬岌嘆惜說:“名可聞而身不可見,人中龍也!”曹操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表)子,豚犬耳。”詩人將劉琮與孫權相比,強調孫權是人中豪杰,“顧盼叱咤饒英風”,以龍的矯健神態,寫孫權指揮若定,叱咤風云的元帥風度。“疾雷破山”二句具體寫孫權部將周瑜火燒赤壁的戰斗場面及曹軍敗走北逃的狼狽情狀。使讀者如見當時“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煙炎張天”,“雷鼓大震,北軍大壞”(司馬光《資治通鑒》)的情景。第二部分八句,寫“觀圖”后的聯想感慨。“至今畫圖見赤壁”一聯承上啟下,引起今古興亡之嘆。但筆至此詩人未直寫下去,由“仿佛燒虜留遺蹤”轉而“長憶眉山公”。“眉山公”,指蘇軾,他是眉山(四川眉山)人,有前后《赤壁賦》,寫遷謫后的離憂和對人生的參悟。又有《念奴嬌·赤壁懷古》,通過對英雄故跡的憑吊,追慕建功立業的周瑜,慨嘆“人生如夢”的苦悶。“載酒夜俯馮夷宮”,化用《后赤壁賦》“于是攜酒與魚”,“俯馮夷之幽宮”句意。“馮夷”,神話傳說的水神,即河伯。據說原為華陰潼鄉人,姓馮名夷,浴于河中溺死,遂為水神。蘇軾用此典憐馮夷之溺斃,嘆己之遷謫失路。詩人又用之,同樣有志士不遇,報國無路的痛楚。故詩句接下承以“事殊興極憂思集”,將赤壁事、馮夷事、蘇軾事與詩人自己的感嘆一并打入句中,表明“事”雖“殊”,但“興致”一樣,“憂思集”結,悲從中來的情感也全然一樣。將“觀圖”、思蘇軾、嘆馮夷、與傷時念亂、壯志未伸的郁憤一并融合交匯,而得出“天淡云閑今古同”的大徹大悟。此句語本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本意以文物不見,風景依舊寄慨。接下直抒胸中郁結:“得意江山在眼中,凡今誰是出群雄?”下句借用杜甫《戲為六絕句》“凡今誰是出群雄”句。權貴們呵,你們把持國柄,獨攬江山,但誰能真正肩負起維系社稷的大事業,超拔群雄,安邦興國呢?沒有了!只有當年英武蓋世的周瑜(字公瑾),受到這被朝廷遺棄的衰禿老翁蘇東坡來贊揚一番。憔悴禿翁,既是寫蘇軾,也是無力回天的詩人自況。在詩的結尾集中表現出詩人深沉而強烈的愛國憂思。
這首詩借古跡寫時事,借后人嘆古人,寫自己又為古人嘆惋的浩茫傷感,氣勢雄渾,意境深邃。
上一篇:朱宏恢《贈邊將》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鄧紹基 史鐵良《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