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譽·念奴嬌》原文賞析
十二夜,陪月村先生登長洲廨東小閣看月,時江北諸郡縣大水,即事拈前調寓感
月吾問汝: 照幾家歡宴,幾家飄泊?刬盡吳山千萬疊,放眼大江南北。雞犬荒涼,魚龍跋扈,煙樹長淮黑。戟門深處,此時歌舞如織。
可笑王粲窮愁,賈生痛哭,何補匡時策?但得生平溫飽過,說甚杜陵稷契。臥看諸公,龍驤虎步,只手回天劫。腐儒無用,登樓且醉江月。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蘇州一帶,人們會看到很多人間美景。那里的亭臺樓閣,青山碧樹,無論什么時候觀看,都會給人以豐富的美感。陰歷十二日夜,月已半輪。在明亮的月光下,作者陪同月村先生登長洲(今蘇州吳縣)廨(官舍) 東小閣看月,一定會看到許多動人景色。這時,只要作者用他的一管生花彩筆,稍稍撥動一下心弦,就不難奏出一首迷人的月光曲。可是,當時長江以北一些地方發大水,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作者雖登高看月,卻無心賞景,反而描繪出了一幅“雞犬荒涼,魚龍跋扈,煙樹長淮黑”的月色圖。這種反常的藝術構思,使這首詞產生了異常動人的力量。
上片可分四層。開頭三句,概括了全篇詞意: “月吾問汝: 照幾家歡宴,幾家飄泊?”這是用了宋人楊萬里《竹枝歌》: “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的詩意。原詩是問句,是作者自問,同時也問讀者。周星譽改為問月,這就有如屈原之“天問”,“呵而問之,以渫憤懣”,帶有質問的口氣。這使全詞染上了沉重、痛苦、憤懣不平的色調。“刬盡吳山千萬疊,放眼大江南北”。“刬(chǎn)”,意同鏟,, 指削平。作者對江北水災極為關心,故登高望遠,恨不能刬盡遮擋月光的千萬疊山峰,一眼看盡各地情況。這一個“刬”字,很好地表達了作者急切的心情。下面幾句,高度概括地描寫了“放眼大江南北”可能看到的情景: 一方面是“雞犬荒涼,魚龍跋扈,煙樹長淮黑”; 一方面卻是“戟門深處,此時歌舞如織”。災區田園荒蕪,民不聊生,大水汪洋,煙火不舉,江淮俱黑,而官府里卻依然笙歌徹夜,沉醉在極度享樂之中,作者面對這種社會狀況,滿心憤怒。杜甫詩: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高適詩: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白居易詩:“日中為樂飲,夜半不能休。豈知閿鄉獄,中有凍死囚”。這首詞的作者,采用對比寫法,表達了同樣的感情,使人讀起來心情很沉重。
下片亦分四層: “可笑王粲窮愁,賈生痛哭,何補匡時策? ”王粲、賈生,均作者自況、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他在《登樓賦》等作品中,表現了對于亂世的深憂。賈生,指西漢政治家、文學家賈誼。他曾為當時政局痛哭陳詞。作者說: 即使我象王粲、賈誼一般關心時局,又能于世何補? “說甚杜陵稷契”,只要我生平能得溫飽度過就可以了! 這是憤激之詞,是作者悲憤極了,在說氣話。下面幾句: “臥看諸公,龍驤虎步,只手回天劫。腐儒無用,登樓且醉江月。”分兩層,前一層諷刺“戟門深處”那些當權諸公; 后一層說自已,故作頹放之詞。杜陵,指杜甫。稷、契,均古代傳說中著名政治家。稷是周代的祖先。契是殷代祖先。《孟子》云:“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也。”杜甫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寫道:“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作者以杜甫為榜樣,自比稷、契,關心災民命運。
知識分子應該是社會生活中最敏感、最富有社會責任心的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們對于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比較了解,應該能夠正面人生,揭開各方面的生活真相,有利于推動社會前進。這首詞,表現了作者可貴的社會責任心。作者自云:“腐儒無用,登樓且醉江月”,似乎很曠達。但我們在字里行間看到的,卻是他的涔涔淚水和炎炎怒火。他很敬重清初詞人陳維崧,在《念奴嬌·十六夜對月讀湖海樓詞輒題其后》中說: “髯乎堪恨,占詞名、一代竟無其匹。” “知否二百年來,替人屬我,來與公爭席。”這首詞,便帶有《湖海樓詞》的風格特點,意到筆隨,骨力遒勁,使我們自然想到陳維崧一些反映社會現實、抒發胸中積郁的作品。在歷來被人視為“艷科”的倚聲之作里,這樣富于社會內容的作品,是很可貴的。
上一篇:《屈大均·念奴嬌》原文賞析
下一篇:《薩都剌·念奴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