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唐風·采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采苓采苓,首陽之巔。①人之為言,茍亦無信。②
舍旃舍旃,茍亦無然。③人之為言,胡得焉?④
采苦采苦,首陽之下。⑤人之為言,茍亦無與。⑥
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陽之東。⑦人之為言,茍亦無從。⑧
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注釋】 ①苓:甘草。蓼科,多年生草本。首陽:首陽山,在山西省永濟縣。巔:山頂。②為(wei偉):通“偽”。為言:偽言,讒言。茍:誠,確實。無:不要。③舍:棄,丟掉。旃(zhan沾):之。代指讒言。然:信,是。④胡:何。得:取。⑤苦:苦即“荼”,苦菜。⑥與:信,從。⑦葑(feng風):又名蔓菁,草本植物,可食。
⑧從:信,聽從。
【譯文】 采苓菜呀采苓菜,到那首陽山頂上尋。小人專愛說謊話。千萬不要信為真。拋棄他吧拋棄他,謊話全都不可信。小人專愛說謊話,又能撈到啥資本? 采苦菜呀采苦菜,到那首陽山下來。小人專愛進讒言,千萬不要將他睬。鄙棄他吧鄙棄他,讒言從來是禍災。小人專愛進讒言,到底能發(fā)多少財? 采蔓菁呀采蔓菁,請到首陽山正東。小人專愛說假話,勸君千萬莫聽從。拋棄他吧拋棄他,假話從來不可聽。小人專愛說假話,又能得到啥名聲?
【集評】 《毛詩序》:“《采苓》,剌晉獻公也。獻公好聽讒焉?!?《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卷六)
唐·孔穎達:“經三章皆上二句刺君用讒,下六句教君止讒。皆是好聽讒之事。”“采苓者,細小之事,以喻君求細小之行也;首陽者,幽僻之山,喻小人是無征驗之人也。言獻公多問小行于小人,言語無征之人,故所以讒言興也?!?《毛詩正義》卷六)
宋·朱熹:“此刺聽讒之詩。言子欲采苓于首陽之巔乎,然人之為是言以告子者,未可遽以為信也。始舍置之,而無遽以為然,徐察而審聽之,則造言者無所得,而讒止矣?!?《詩集傳》卷六)
清·馬瑞辰:“《詩》言‘隰有苓’,是苓宜隰不宜山之證。《埤雅》言‘葑生于圃’,何氏楷言‘苦生于田’,是三者皆非首陽山所宜有,而詩言采于首陽者,蓋設為不可信之言,以證讒言之不可聽,即下所謂人為偽言也?!娨匀呷∨d,正以見讒言似是而非也?!?《毛詩傳箋通釋》卷十)
【總案】 春秋晉獻公嬖幸群小,前657年,獻公聽信驪姬讒言,逼太子申生自縊。此詩即刺獻公而作,勸其切莫聽信讒言?;蛞詾椤按搪犠嬛姟?,并非專刺某一人,亦未為不可。詩三章,每章三層,首二句起興,三、四句點明主題,末四句示人以止讒之法。而首二句的起興不僅是有定韻發(fā)端的作用,還與詩的主題發(fā)生了一種內在的有機的聯(lián)系,具有多種藝術效果。
上一篇:詩經《雅·小雅·南有嘉魚之什·采芑》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雅·小雅·魚藻之什·采菽》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