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雅大雅生民之什·板》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上帝板板,下民卒癉。①出話不然,為猶不遠。②
靡圣管管,不實于亶。③猶之未遠,是用大諫。
天之方難,無然憲憲。④天之方蹶,無然泄泄。⑤
辭之輯矣,民之洽矣;辭之懌矣,民之莫矣。⑥
我雖異事,及爾同寮。⑦我即爾謀,聽我囂囂。⑧
我言維服,勿以為笑。⑨先民有言:“詢于芻蕘。”⑩
天之方虐,無然謔謔。(11)老夫灌灌,小子蹻蹻;(12)
匪我言耄,爾用憂謔。(13)多將熇熇,不可救藥。(14)
天之方懠,無為夸毗。(15)威儀卒迷,善人載尸。(16)
民之方殿屎,則莫我敢葵?(17)喪亂蔑資,曾莫惠我師。(18)
天之牖民,如塤如箎,如璋如圭,如取如攜,攜無曰益,
牖民孔易。(19)民之多辟,無自立辟。(20)
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21)
懷德維寧,宗子維城。(22)無俾城壞,無獨斯畏。(23)
敬天之怒,無敢戲豫。(24)敬天之渝,無敢馳驅。(25)
昊天曰明,及爾出王。(26)昊天曰旦,乃爾游衍。(27)
【注釋】 ①板:同“反”,即違反常道。卒癉(cui dan萃膽):卒同“瘁”,病。卒癉,痛苦。②不然:不對,猶:同“猷”,策謀。③管管:沒有依據。自以為是。不實:不實行。亶:誠信。④方:正在。難:災難。無然:不要這樣。憲憲:喜悅的樣子。⑤蹶:動、擾亂。泄(yi義)泄:亦作“呭呭”,喋喋喋多言。⑥辭:政令之辭。輯:和緩協調。洽:和協團結。莫:通“瘼”,病、疾苦。⑦異事:職務不同。寮:同“僚”。⑧即:往就。謀:商量。囂(ao敖)囂:通“謷謷”,不聽話而妄語。⑨維:是。服:事實。⑩芻:草。蕘:柴。芻蕘,指割草砍柴之人,即樵夫。(11)虐:暴虐。謔謔:嬉笑輕侮之態。(12)灌灌:猶款款,懇切的樣子。蹻蹻:驕傲的樣子。(13)耄:昏亂糊涂。憂謔:調笑。(14)將:行。多將:多做。熇(he)熇:火勢熾烈,此指不可收拾。(15)懠:怒。夸毗:過分柔順以取悅于人,即諂媚。(16)威儀:此指君臣間禮節。卒:都。迷:亂。載:則。尸:祭祀時扮成神主之人,終祭不語。此指賢人君子因畏政敵而如尸不語。(17)殿屎(xi):呻吟。葵:通“揆”,猜疑。(18)蔑:無、沒有。資:資財。惠:施恩。師:民眾。(19)牖:通“誘”,誘導。塤(xun勛):陶制樂器。篪(chi遲):竹制管樂器。圭、璋:玉器。半圭為璋,合二璋為圭。攜:提。曰:語助詞。益:通“隘”,阻礙。無益,即不阻礙。孔:很。(20)辟:同“僻”,邪僻。立辟(bi):立法。(21)價:同“介”,善。維:是。藩:籬笆。大師:大眾。垣:墻。大邦:諸侯中的大國。屏:屏障。大宗:周王國姓宗族。翰:干,棟梁。(22)懷德:有好的德行。寧:國家安寧。宗子:周王嫡子。(23)獨:孤立。斯:這。畏:可怕。(24)敬:敬畏。無:同“毋”。戲豫:嬉戲作樂。(25)渝:變。馳驅:任性放縱。(26)昊天:皇天。曰:語助詞。明:光明。及:與。王:通“往”。出王:進出來往。(27)旦:與“明”同義。游衍:游逛。
【譯文】 上帝行為不正常,下界人民遭禍殃。說出話來不像樣,訂出政策不久長。目無圣人自放蕩,言而無信太荒唐。制定政策無遠見,因此深切把你勸。上天正在降災難,切莫得意喜洋洋。上天正在降動亂,不要這般夸夸談。政令協調又合理,民心團結國有望。政令混亂遭敗壞,民生疾苦難收場。你我雖然職不同,畢竟同僚在官場。我來找你商國事,傲慢無禮不聽講。我的忠言為治國,幸勿見笑把我傷。古人有言說得好,“遇事請教砍柴郎”。上天暴虐把災降,不要這般樂無央。老夫誠心忠職守,小子趾高意氣揚。不是我說糊涂話,戲弄于我你不當。壞事做多難收拾,不可救藥悔之晚。上天正在發怒氣,叩頭諂媚也白忙。禮崩樂壞亂了套,好人閉口若寒蟬。百姓呻吟痛苦重,實話實說非猜想。天下大亂無生計,救民水火談不上。上天誘導眾百姓,如吹塤篪音和暢,如圭似璋緊配合,如提如攜互相幫,彼此照顧無障礙,因勢利導好主張。民處亂世邪事多,擅自立法沒用場。好人齊心如藩籬,萬眾團結似圍墻,大國強盛是屏障,同宗協力成棟梁。以德治國民安寧,嫡子好比是城墻。不要弄得城墻壞,自我孤立自遭殃。上天發怒要敬畏,莫當兒戲自輕狂。上天變異要當心,不要任性太放蕩。老天圣明眼最亮,與你同來又同往。老天圣明眼最亮,和你一同守四方。
【集評】 《毛詩序》:“《板》,凡伯刺厲王也。”(《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卷十七)
宋·朱熹:“《序》以此為凡伯刺厲王之詩。今考其意亦與前篇相類,但責之益深切耳。此章(按:指首章)首言天反其常道而使民盡病矣。……世亂乃人所為,而曰上帝反之者,無所歸咎之辭耳。”(《詩集傳》卷六)
元·胡一桂:“厲王無道,召公、凡伯以親賢之故,宜極言而力救之,顧乃不直致其諫,而姑責同僚,以使之聞之者,豈非以監謗之故,不敢嬰其鋒以陷于罪乎?”(《詩集傳附錄纂疏》)
明·鐘惺:“夸毗二字分開,成不得小人,妙在合用。所謂寇虐之人,即詭隨之人也。”(《評點詩經》)
明·姚舜牧:“上篇(按:指《民勞》)先致責詞,而以‘是用大諫’終,此篇略提責詞,而以‘是用大諫’始。各一體。”(《詩經疑問》)
清·魏源:“凡伯大諫厲王,托諷僚友也。上篇欲其畏民嵓,此欲其畏天命焉。”(《詩序集義》)
【總案】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亂世的景象:統治者荒淫昏聵,政令混亂。奸佞之人驕狂放縱,良善之輩噤若寒蟬;老百姓呻吟掙扎,痛苦不堪卻無人聞問。天下之勢幾乎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詩人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憂心如焚,于是向當權者發出了嚴重的警告和誠摯的規勸。表面上是責同僚,骨子里則是刺君上(一般認為指周厲王);名義上稱天反其道而使民病,實際上是說“亂世乃人所為”。由此苦口婆心地提出了敬天愛民,修明政治,收籠人心,以德行善的治國良策。讀這首詩,給人印象和感受最深的不外乎兩點:一是世道無論怎樣混亂不堪,總是有有識之士能審時度勢,抓住癥結,提出挽狂瀾于既倒的對策,問題在于當權者能不能從善如流,順應大勢與民心。二是愈是天下動蕩,國勢飄搖,便愈能分辨出人的忠奸善惡、真偽勇怯,所謂“板蕩見忠貞”,誠哉斯言!讀《板》,一位赤膽忠心、大智大勇,視國事與民生比生命還重要的規勸者的形象,就栩栩如生目前。他的敏銳果決、直言敢諫的凜然正氣,實在應該使后世許許多多身居高位而禍國殃民的昏君佞臣為之汗顏!
上一篇:漢詩《蔡琰·悲憤詩(騷體)》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國風·邶風·柏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