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隸釋》
貪吏而可為而不可為;廉吏而可為而不可為。
貪吏而不可為者,當(dāng)時有污名;
而可為者,子孫以家成。
廉吏而可為者,當(dāng)時有清名,
而不可為者,子孫困窮被褐而負薪。
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貧。
獨不見楚相孫叔敖,廉潔不受錢。
此詩的旨趣是著重歌頌孫叔敖的廉潔無私。寫法的特點則是以議論為詩。
詩的前兩句從正反兩方面指出貪吏與廉吏的可為與不可為的矛盾,從而促使、啟發(fā)人們對這一問題的深省,以期從現(xiàn)實生活的實態(tài)出發(fā),上升到人生的理念、人生哲學(xué)思想,來進行探索、判斷,以求得出正確的理解和結(jié)論。貪吏“剝削蒸黎,塗毒天下”本是不可為的,而又提出了可為。廉吏清正光明,不徇私情,為民解困除害,本應(yīng)是可為的,而又提出了不可為。這樣寫,不僅構(gòu)思新,又為下文的展開打下基礎(chǔ)。然后指出貪吏之所以可為,是當(dāng)時雖有污名,卻使子孫得不義之財成就家業(yè)。這實質(zhì)是對貪吏的揭露、控訴。廉吏之所以可為,是當(dāng)時有清廉潔白的聲譽;所以不可為,是子孫要受貧困,以至被褐負薪,受辛勤凍餒之苦。但這是對廉吏因公廢私、國而忘家的精神所作出的高度贊揚和肯定。隨之用“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貧”二句,從生活現(xiàn)象揭露了貪吏與廉吏的實質(zhì)。最后明確提出了楚相孫叔敖能清廉自守、不愛錢的高尚情操。為吏清廉,難能可貴,因此受到歌頌。我國古代的哲人和開明的思想家、政治家莫不為此而倡導(dǎo)。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這就是《忼慨歌》所體現(xiàn)的人生哲理的依據(jù)和體現(xiàn)。
此詩雖以議論寫出,但格調(diào)清新,激昂明快,能發(fā)人深省,耐人尋味,能起到凈化讀者思想境界,使之高尚其志的作用,因而成為膾炙人口的好詩。這就是取名《忼慨歌》的緣由吧。
上一篇:《心安吟·[宋]邵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息兵·[唐]韓偓》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