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王嬙·怨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秋木萎萎,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于苞桑。①
養(yǎng)育羽毛,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②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抑沉,不得頡頏。③
雖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獨(dú)伊何,來往變常。④
翩翩之燕,遠(yuǎn)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⑤
父兮母兮,道里悠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注釋】 ①萎萎:草木茂盛的樣子。苞桑:桑樹的本干。②曲房:深邃幽隱的房室。③離宮:帝王正式宮殿之外別筑的宮室。摧藏:摧傷。頡頏(xie hang協(xié)杭):鳥兒上下翻飛的樣子。④委食:給予食物。⑤西羌:西方羌族之地。
【譯文】 秋山秋風(fēng),茂樹枯萎,黃葉飄飛,一片蕭瑟。一只大山來的鳥兒,停息在桑樹。得其養(yǎng)育滋潤,羽毛豐滿,光彩明耀,更見出那秀麗和婀娜。它受到上天的青睞,選升凌云宵,珍藏在深房。然而,離宮別館絕塵響,終年不得見君王,多少寂寞與憂傷!思山野鳥兒之比翼翱翔,增宮中獨(dú)棲之孤苦冷清。心緒日蕭索,身體日瘦弱;雖有玉盤珍肴列其前,依然是精神恍惚,黯然傷心。向往愛的幸福既是本性,難道我就能改變此心,違背常情?輕巧的燕子飛向了空中,它要去到那遙遠(yuǎn)而陌生的西羌。方脫出牢籠,卻又遠(yuǎn)別故鄉(xiāng),自此以往,道路多么悠遠(yuǎn)而漫長。重重山嶺,巍峨綿亙,將遮斷我眺望親人的目光;條條江河,浩翰淼茫,將阻絕我渴盼親人的思想。父親啊母親,一別永難相逢!思念傷心啊,泣涕紛飛;傷心思念啊,痛斷柔腸。
【集評】 明·陸時(shí)雍:“王昭君‘黃鳥’詩,感痛未深。以絕世姿作蠻夷嬪,人茍有懷,其言當(dāng)不止此。此有情而不能言情之過也。”(《詩鏡總論》)
明·鐘惺:“此明妃辭也,何等宛質(zhì)!何至如后世膚冗?明妃入胡,是千古傷心事,他人代他想不得,說不得,況自己乎?一說明便成。”(《古詩歸》卷三)
明·譚元春:“石季倫詩,明敘其事,明妃自作怨詩,反委曲旁引,一字不露。翻恨季倫有錢谷氣。”(同上)
清·沈德潛:“此將入匈奴時(shí)所作。若明訴入胡之苦,不特說不盡,說出亦淺也。呼父呼母,聲淚俱絕。下視石季倫擬作,瑣屑不足道矣。”(《古詩源》卷二)
清·張玉谷:“此將入胡時(shí)所作。前十八句,木與鳥兩層比起,而木止二句,只比見在凄其;鳥乃至十六句,卻將生長良家,儀容美麗,被選入宮,不得寵幸,目下遠(yuǎn)嫁匈奴等事,無不于比中敘出,忽短忽長既錯(cuò)綜,即人即物復(fù)靈動。前泛言鳥,后專說燕,此是古詩不拘處。后六暗遞本身,只就山河修阻,透后將父母難見之哀傷咽住,更不復(fù)述比中諸意,惟能虛實(shí)實(shí)虛,故怨而不傷于怒。”(《古詩賞析》卷三)
【總案】 此詩首見于題為東漢蔡邕撰寫的《琴操》。《琴操》的作者雖然有疑,但書中記載的內(nèi)容大體出于東漢。王昭君和親匈奴,始載于《漢書·匈奴傳》,事甚簡略,至《后漢書·南匈奴傳》而有昭君因久不得見幸而自動請行一節(jié)。此詩序文所記昭君事跡正與《后漢書》同,故詩中有“不得頡頏”,“心有徊徨,我獨(dú)伊何,來往變常”等怨艾之語。且昭君本嫁漠北匈奴,詩中卻云“遠(yuǎn)集西羌”,地理也不與史實(shí)相合。逯欽立謂“后漢外患在羌,作者遂卒筆及之也”(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卷十一案語),即認(rèn)定此詩出于東漢,而非王嬙自作。總上三證,可為確論。此處惟襲習(xí)慣而置之王嬙名下,特作說明。
東漢以來,王昭君的事跡廣為流傳,此詩乃世人歌詠昭君之作,故具有濃厚的敘事性。因?yàn)樵娭胁捎昧说谝蝗朔Q的口吻和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加之人們對古書記載的迷信,遂使后世評詩者不疑之為擬作,而忽略其敘述事跡的詠唱方式,獨(dú)就其中缺少主觀情感的直接宣泄而大發(fā)議論,或責(zé)之“感痛未深”,“有情而不能言情”,或贊之“委曲旁引”,“怨而不傷于怒”,結(jié)論何其相悖!皆因不明詩作者之所以而至。
這首詩雖非王嬙自作,但詩人采用全篇用比、以鳥寫人的藝術(shù)手法,代一遠(yuǎn)嫁異族的女子自述身世,讀來確有委婉含蓄之妙。
上一篇:漢詩《漢樂府民歌·怨歌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漢詩《張衡·怨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