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①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②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③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④
【注釋】 ①鑒:鏡子。這句詩把翻開了的書本比喻成半畝方方正正的池塘,進而又把池塘比喻成揭開布罩的鏡子。徘徊:來回移動的樣子。這句詩把書本中的內(nèi)容比喻作池塘中映現(xiàn)的天光云影,在一池清水中游移不定地運動著。②渠:它。指“方塘”——書本——腦海。為:因為。活水:經(jīng)常流動的、源頭不斷的清新水流。以上兩句寫:為什么書本在人腦海中的境象如此清晰呢?原因是有活水——知識積累和經(jīng)驗為根底——作為源頭。③蒙沖:一種巨大的戰(zhàn)艦,也寫作艨艟,這里形容古人用來書寫的毛筆。④枉費:白白地浪費。推移力:推著船走動的力氣。中流:江心。
【譯文】一
似是半畝碧水池塘揭開布罩的鏡子般明亮,天光云影在上邊徘徊徜徉。若問它怎能如此清新明亮?是因為有活水自源頭流淌。
二
昨天夜晚真是輕松,好像春潮初漲,江水洶涌。紙上走筆,猶如巨大的艦只在大江里航行。淺灘起錨時,花費了多少周折,不知怎的成功,等到船入航道,真是中流順?biāo)蝗涨Ю锏募丫场?br>
【集評】 明·瞿佑:“宋詩以歐、蘇、黃、陳為第一,渡江以后,放翁、石湖諸賢之詩,皆當(dāng)深玩熟觀,體認變化。雖然,以吾朱文公之學(xué)而較之,則又有向上工夫,而文公詩,未易可窺測也。”(《歸田詩話》卷上)
近·陳衍:“晦翁登山臨水,處處有詩,蓋道學(xué)中之最活潑者。然詩語終平平無奇,不如選其寓物說理而不腐之作。”(《宋詩精華錄》卷三)
今·程千帆:“這是一篇體現(xiàn)了作者哲學(xué)思想的小詩。它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地有新發(fā)展提高才能活躍,免于停滯和僵化。它用形象思維的方式表達了抽象思維,因而使之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此題還有一篇云:‘昨夜江邊春水生……。’形容人生修養(yǎng)中水到渠成的境界,也很有意思。”(《古詩今選》第593頁)
今·霍松林:“從題目看,這兩首詩是談‘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fā)議論;弄不好,很可能寫成‘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但作者寫的卻是詩,因為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說話。……‘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不斷輸入,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夠反映出它們‘共徘徊’的細微情態(tài)。——這就是這首小詩所展現(xiàn)的形象及其思想意義。……蒙沖巨艦,需要大江大海,才能不擱淺,才能輕快地、自在地航行。如果離開了這樣的必要條件,違反了它們在水上航行的規(guī)律,硬是要用人力去‘推移’,即使發(fā)揮了人們的沖天干勁,也還是白費氣力。——這就是這首小詩的藝術(shù)形象所包含的客觀意義。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未必完全如此,但我們作這樣的理解,并不違背詩意。”(《宋詩鑒賞辭典》第1119頁)
今·范寧、華巖:“《觀書有感》之一以比興手法來寫讀書感受。胸中有了充足的學(xué)識,并能觸類旁通,遇到疑難時稍加思索便豁然開朗,就像有活水為源、清澈如鏡的水面一樣,天光云影都被映照得十分清晰。其二是寫創(chuàng)作時的感受。當(dāng)創(chuàng)作的欲望不足時,文思總是艱澀的;而當(dāng)靈感突發(fā)的時刻,思如泉涌,文氣流暢,行止自如,就像巨艦在春水拍岸的大江中運行一樣。借生動的客觀物象表達出自己主觀世界中某種瞬間即逝、含有妙理、同時使人心神愉悅的特殊感受,并且表達得貼切自然,這便是宋詩所擅長的“意趣”。(《宋遼金詩選注》)
【總案】 朱熹《觀書有感》二詩,足以推倒多年來兩番“公案”。一些人貶低宋詩,主要借口就是說宋人不懂形象思維,不懂比興,單用賦的手法作詩,尤其是宋代的道學(xué)家們,專以詩去說教,讀起來味同嚼蠟。誠然,宋詩中酷似語錄、講義者時可見之,然而豈獨道學(xué)諸公?王安石的讀史詩,何嘗不似心得或筆記、感言?若以《觀書有感》論之,朱子這位首屈一指的道學(xué)家,又何嘗不是形象思維之巨擘?此公案一也。
其次,近年來,自我標(biāo)榜為“聰者”之流,迭迭不休地拾并非詩評家之偉人牙慧,把“形象思維”作為論詩之綱,“比興”手法當(dāng)作量法尺度,斥“賦”為詩之大忌。殊不知,有形象的詩可用賦作出,而無形象的詩倒離不開比興來!試觀謝靈運、陶淵明諸詩,乃至王、孟之佳作,大都為睹物紀(jì)行,感賦成篇,鋪敘白描,何嘗不賦!只是賦出了滿紙形象,使后人讀之賞之,歷歷在目,便產(chǎn)生了形象思維——作者何嘗如此,只是以一顆誠心、一片孩童般的純真直接賦出的!而為朱熹等宋代諸公,眼中未睹“物象”,腦海諸般哲理要借詩的形式寫出,這才動用了真的形象思維、真的比興手法,把實實在在枯燥的讀書和理解過程、創(chuàng)作由艱澀到得心應(yīng)手的過程,用形象真真切切地“比”了出來,使人“興”味盎然,百品不厭,這難道不是地地道道的“形象思維”么?
朱子學(xué)說和文道,可貴之處在有真體會和“平實”。愿研詩者以此共勉,共歷《讀書有感》二首之過程后,再談詩論人。
上一篇:王安石《葛溪驛》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滕白《觀稻二首(其二)》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