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南戲·高明《琵琶記·高堂稱壽》原文與翻譯、賞析
【錦堂目】 (伯喈唱) 簾幕風柔,庭幃晝永,朝來峭寒輕透。人在高堂,一喜又還一憂。惟愿取百歲椿萱,長似他三春花柳。(合) 酌春酒,看取花下高歌,共祝眉壽。
【前腔換頭】 (五娘唱) 輻輳,獲配鸞儔。深慚燕爾,持杯自覺嬌羞。怕難主蘋蘩,不堪侍奉箕帚。惟愿取偕老夫妻,長侍奉暮年姑舅。
(合前)
【前腔換頭】(蔡父唱)還愁,白發蒙頭,紅英滿眼,心驚去年時候。只恐時光,催人去也難留。惟愿取黃卷青燈,及早換金章紫綬。(合前)
【前腔換頭】 (蔡母唱) 還憂,松竹門幽,桑榆暮景,明年知他健否安否?嘆蘭玉蕭條,一朵桂花難茂。惟愿取連理芳年,得早遂孫枝榮秀。(合前)
【醉翁子】 (伯喈唱) 回首,看瞬息烏飛兔走。(五娘唱) 喜爹媽雙全,謝天相佑。(伯喈唱) 不謬,更清淡安閑,樂事如今誰更有? (合) 相慶處,但酌酒高歌,共祝眉壽。
【前腔】 (蔡父唱) 卑陋,論做人要光前耀后。勸我兒青云,萬里馳驟。(伯喈唱) 聽剖,真樂在田園,何必當今公與侯?(合前)
《琵琶記》 是一部享譽海內外的南戲名著。自它問世以來,翻刻、翻印本層出不窮,并已譯成多種文字流傳國外。《琵琶記》 以前,南戲作品多為民間藝人、書會才人所作,一般地說,藝術上比較粗糙。以具有深厚文化修養和較高社會地位的士大夫身份參與制作南戲,高明是第一人。他在早期戲文《趙貞女蔡二郎》 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而成的《琵琶記》,標志著南戲創作在由粗到細、由低到高、由俚到文的過程中步入了藝術上比較成熟、能為雅俗共賞的新階段,在我國戲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后世傳奇創作,往往以它為范本,而它也獲得了 “曲祖”、“南曲之宗” 的稱譽。
《琵琶記》 寫博學多才的蔡伯喈新婚二月就被老父逼迫赴京應試,中狀元后,又被牛丞相奉旨強招為婿。時值家鄉遭逢荒年,其妻趙五娘奉養公婆,歷盡艱辛。年邁雙親盼子不歸,終于氣餓而亡。五娘剪發買葬,而后身背琵琶一路賣唱尋夫至京。最后雖然夫妻團圓、廬墓旌表,畢竟二親饑寒死,給蔡伯喈留下了無窮的遺恨。作品通過這一故事形象地說明了: “士子抱腹笥,起鄉里,達朝廷,取爵位如拾地芥,其榮至矣,孰知為憂患之始乎?” (此為高明熱衷仕進時前輩告誡之語。見趙汸《東山存稿·送高則誠歸永嘉序》) 這是一部諷世之作。它揭露了封建社會自上而下的黑暗現實,但它企圖以提倡封建道德作為拯救社會的良方,則表現了作者思想的局限。
此劇版本多達數十種,這里所錄據最接近古本原貌的陸貽典鈔本,參照錢南揚校注本。原本無出目,這里選用毛晉 《六十種曲》 本所加出目。
以上所錄,前四曲為伯喈夫婦花下備酒為父母賀壽時各人表示心愿的祝頌之詞。伯喈以父母已年滿八旬,心中喜憂參半,故祝愿父母 (椿萱,椿堂與萱堂,謂父母) 長命百歲,有如春日之花柳充滿生機; 五娘心喜嫁入蔡家 (輻輳,歸聚之意,如車輻集于轂),得配佳偶,新婚之婦但恐難稱婦職 (蘋蘩,水草與白蒿,喻粗劣的供物。箕帚,掃除之器),只望夫妻偕老、長侍奉暮年公婆; 蔡父卻愁自己時光不多,意欲伯喈及早獲取功名 (金章紫綬,金印與紫色印帶,高官所用); 蔡母則憂自己年邁,只一子蕭條 (蘭玉,芝蘭玉樹,喻優秀子弟。金元好問 《題蘇氏寶章》 詩: “二老風流有典刑,諸郎蘭玉映階庭。” 典出 《世說新語·言語》),亟盼早見孫枝榮秀。語不多,字字合乎人之常情,是不同人物各自心態的自然流露。后二曲寫伯喈見日月行走如飛 (相傳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烏兔指代日月),更以清淡安閑、共享天倫之樂為慶,父親促其求仕,他卻強調 “真樂在田園,何必當今公與侯!” 言簡意賅地點明了此劇的主旨。伯喈言此并非矯情,此前他已說明,自己苦讀十載,抱經世之才,確也希圖青云萬里,但父母年老,不敢遠游,且新娶五娘德容兼宜、夫妻和順,故只求 “歲歲年年人長在,父母共夫妻相勸酬”,“功名富貴,付之天也”。伯喈的思想亦合乎常情。曲中 “桑榆暮景”、“金章紫綬” 等語皆暗伏后來劇情的發展,并以全家團聚的歡樂反襯后來生離死別的悲戚。古有善下棋者曾言: “凡下第一著時,先算到三著、四著,未足為善弈也。下第一著時,不但算到三著、四著,更能算到五、六、七、八著,亦稱高手矣。然而猶未足為盡善也。善弈者,必算到十數著,乃至數十百著,直到收局而后已。” (見毛聲山 《繪風亭評第七才子書琵琶記·總論》) 此出 《高堂稱壽》 看似無關緊要,實則帶動全局,決非可有可無之文字。作者文思之縝密于此可見。
上一篇:《琵琶記·祝發買葬》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白兔記·受封》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