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結廬在人境
陶淵明
【原文】
結廬在人境[1],而無車馬喧[2]。
問君何能爾[3],心遠地自偏[4]。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5],飛鳥相與[6]還。
此中有真意[7],欲辯已忘言[8]。
【注釋】
[1]結廬:建造屋子。人境:人間,人類居住的地方。
[2]喧:喧囂聲。
[3]爾:如此,這樣。
[4]心遠地自偏:說明心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5]日夕:傍晚。
[6]日夕:傍晚。
[7]此中:即此時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隱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義。
[8]忘言: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作者】
陶淵明(365~427年)又名陶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時期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出身于落魄的官宦家庭,可他少年時學習卻非常認真,曾有“大濟蒼生”的壯志。然而他生活在門閥制度森嚴的東晉末年,是一個非常講究出身的時代。庶族出身的陶淵明注定無法一展胸中的抱負,但是這種情況卻激發了陶淵明的創作靈感。他隱居于田園之中,縱情于詩歌的世界,先后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他開創的田園詩體,為古典詩歌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陶淵明的作品雖然平淡自然,但無一不是出自自己的真情實感,這直接影響了唐代的詩歌創作。南北朝時期的文學評論家鐘嶸在《詩品》中稱贊陶淵明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這也是對陶淵明最高的褒獎。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謚為“靖節”,后世稱“靖節先生”“五柳先生”。
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后人編為《陶淵明集》。
【賞析】
這首詩是陶淵明《飲酒》組詩二十首之五,是歷來為人稱道的名篇,描寫了詩人歸隱后悠閑恬靜的隱居生活和心境。陶詩以其沖淡清遠之筆,描寫田園生活、墟里風光,為魏晉詩歌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全詩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為前四句,寫“心遠地自偏”的道理。此四句可謂平中見奇,貌似實寫,卻是虛寫,由虛處見意,實是寫自己的心理感受和處世的哲理?!敖Y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污濁的人世間,卻不受塵俗的煩擾?!皢柧文軤?,心遠地自偏”則在告訴世人只要“心遠”,無論身處何地都會達到心靈的寧靜。
第二層為中間四句,描寫了幽靜雅致的自然景物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態?!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說詩人在采菊時無意中望見廬山,境與意會,情與景和,物我兩忘。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為歷代的文人墨客所推崇。“山氣”二句,具體寫出了詩人所見到的南山景色:在夕陽淡淡的余暉中,山色幽明相間,鳥兒結伴還巢,為讀者展示了一幅淡然的自然圖景。
第三層為最后兩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揭示人生“真意”,點題作結。詩人說,從這幅優美的自然圖景中悟出了大自然的“真意”。但這“真意”的內涵是什么,他沒有說,只留下“欲辨已忘言”一句,讓讀者自己去品味。
本詩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在觀照萬物和體悟人生的過程中,創造了主客渾融、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無我之境”,即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妙融無痕,渾然天成。詩歌語言看似樸素自然、平淡無奇,實則達到了精練傳神、含蓄蘊藉的境界。
上一篇:《雨霖鈴·寒蟬凄切》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飲馬長城窟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