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西江月》
井岡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創作背景】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部隊挺進至井岡山,在此創建了全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等帶著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一部分軍隊和湘南起義中組織的農軍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隊伍會師,兩軍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改稱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同年2月至11月,我井岡山軍民先后粉碎了江西國民黨軍隊的三次“進剿”和湖南、江西國民黨軍隊的兩次“會剿”。根據地在全盛時期共擁有寧岡、永新、蓮花三縣(均屬江西)的全部和吉安、安福、遂川(以上亦屬江西)、酃縣(屬湖南)等四縣的部分地區,方圓275公里。12月,彭德懷等率領紅軍第五軍主力到來。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率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后,紅五軍留守井岡山,與第三次前來“會剿”的湖南、江西兩省國民黨軍隊浴血奮戰,根據地失而復得。1930年2月,由于當時的黨中央特派員和湘贛邊界特委負責人執行“左”傾政策,錯殺了綠林出身的紅軍指揮員袁文才、王佐,導致其舊部叛變,井岡山遂淪為白區。井岡山根據地雖然只存在了兩年零幾個月,但毛澤東所開辟的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井岡山道路,卻引導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一步步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本篇謳歌的是我井岡山軍民第二次反“會剿”戰斗中的關鍵一仗——黃洋界保衛戰。1928年8月30日,湖南、江西兩省國民黨軍各一部,乘毛澤東、朱德、陳毅等及紅四軍主力尚在湘南、贛西南地區轉戰未歸之際,向井岡山進犯。我紅軍守軍在赤衛隊等群眾武裝的配合下,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憑借黃洋界天險英勇抗擊敵軍一個師的猛攻,終將其擊退。9月上旬,毛澤東率紅四軍主力回到井岡山,得知黃洋界戰斗的勝利,十分興奮,于是便作了這首詞,以紀其捷。
【注釋】
〔井岡山〕在江西、湖南兩省邊境,跨寧岡、永新、遂川、酃縣等四縣,屬羅霄山脈萬洋山北段。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山勢雄偉險峻,其中多盆地。
〔山下句〕旌旗,旗幟的通稱。這里指紅軍的戰旗。在望,在目,在視野中。
〔山頭句〕鼓角,指紅軍的戰鼓、軍號聲。角,古代軍號以牛角為之,這里是沿用舊稱。相聞,謂聽得見。以上二句,可參看《孫子》卷七《軍爭》篇:“言不相聞,故為鼓鐸;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太平御覽》卷二九七《兵部》二八《訓兵》引唐代李靖《衛公兵法》曰:“使士卒目見旌旗,耳聞鼓角,心存號令。”
〔我自句〕我,指我井岡山根據地的軍民。自,語助詞,有加強語氣的作用。巋然不動,《孫子·軍爭》篇曰:“不動如山。”舊題三國魏時曹操注曰:“守也。”唐代杜牧注曰:“閉壁屹然,不可搖動也。”巋然,形容高峻挺立。
〔早已句〕謂我根據地軍民早已作好了充分的防御準備,嚴陣以待敢于來犯之敵。森嚴壁壘,宋范成大《次韻郊祀慶成》詩曰:“百神森壁壘。”森嚴,整飭、嚴整。這里用如動詞。壁壘,古代軍營的圍墻。這里借指防御工事。
〔更加句〕加,加上,加以。眾志成城,《國語》卷三《周語》下載,伶州鳩引諺語曰:“眾心成城。”三國吳時韋昭注曰:“眾心所好,莫之能敗,其固如城也。”又,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六三《居處部》三《城》引漢代應劭《風俗通》曰:“眾心成城。俗說曰:眾人同心者,可共筑起一城。”詞中形容我根據地軍民團結一致,構成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黃洋界句〕黃洋界,是江西寧岡和湖南酃縣通往井岡山區的要隘,在井岡山區西北部。海拔1342米。兩側為深谷、峭壁,為當時井岡山根據地五大哨口中最險峻的一處,距根據地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茨坪約17公里。隆,轟響。
〔報道句〕報道,謂有人報告說。宵遁,乘著夜晚悄悄逃跑。南朝宋時傅亮《宋公九錫冊文》曰:“狡寇窮衄,喪旗宵遁。”《晉書》卷七九《謝玄傳》載,謝玄率東晉軍與前秦苻堅軍決戰于淝水,前秦軍潰敗,“余眾棄甲宵遁”。按黃洋界保衛戰中,敵軍多次密集沖鋒,皆被我擊退。下午,紅軍從茨坪運來主力部隊留下修理的一尊迫擊炮,出其不意地向敵軍轟擊。當時只有三發炮彈,前兩發因火藥受潮而未能打響,第三發則在敵群中開了花。敵軍以為我紅軍大隊已回到井岡山,遂連夜撤逃。以上二句,即記此事。
【押韻格式】
本篇守譜用同一部韻平仄通葉,韻腳分別為“聞”(平)、“重”(平)、“動”(仄)、“城”(平)、“隆”(平)、“遁”(仄)。按“聞”、“遁”,與“重”、“動”、“隆”,與“城”,本不在同一韻部,這里是用湖南方音取葉。古人填詞,有用方音押韻的作法。
【鑒賞】
在毛澤東詩詞中,以山為題的就有五六首,直接寫山的則更多了。然而詩人涉想奇絕,筆姿多變,絕不雷同。在他的筆下,有“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岳麓山;“風展紅旗如畫”的武夷山;“橫空出世”、“閱盡人間春色”的“莽昆侖”;“離天三尺三”、“天欲墮,賴以拄其間”的八寶山、骷髏山;拔地而起,飛峙大江之濱的廬山……這些山,各具情態,各有性格,不同色調,不同神采。有的明媚秀麗,有的崢嶸險峻,有的磅礴雄渾,有的令人樂觀,有的氣氛悲壯,有的善解人意,有的桀驁不馴……詩人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用不同筆調寫來,種種山嶺,無不躍然紙上,給讀者留下了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然而本詞題為“井岡山”,卻并沒有對山作細致描繪,甚至沒有一筆寫到山水、草木等的具體形態,而是用多視角的遠景鏡頭攝取作為人民戰爭銅墻鐵壁的井岡山的總體形象,準確而生動地表現了根據地軍民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
這首詞通過對1928年8月黃洋界保衛戰的繪聲繪色的描寫,熱情地歌頌了井岡山“工農武裝割據”的偉大斗爭,藝術地展示了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性。
詞的上片,描寫這場激戰前夕濃烈的戰斗氛圍:井岡山上下,漫山遍野紅旗飄揚,鼓角震天。英勇的井岡山軍民正同仇敵愾,嚴陣以待,隨時準備殲滅來犯的敵軍。開頭兩句,對仗領起。一句寫目見戰陣:“山下旌旗在望”;一句寫耳聞戰聲:“山頭鼓角相聞”。在這里,一個遠距離視覺意象和一個近距離聽覺意象的排比,先聲奪人,一下子把讀者帶到當年的戰爭氛圍里,使人感受到紅軍指戰員的決戰決勝的昂揚斗志。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兩句,描寫、抒情、議論兼出,既描寫了黃洋界敵我對峙和激戰的情景,也概括了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小塊紅色政權區域的存在和發展的形勢。前句,先寫敵大軍壓境,數量眾多,氣焰囂張。后句,再以這其勢洶洶的描寫作絕妙反襯,從本質特征上突出刻畫了“我”——井岡山保衛者和井岡山本身溶為一體的偉大形象。處于強敵重重包圍之中的我軍鎮定自若,從容布陣。一個“自”字,充滿著自信、從容、高瞻遠矚、有所恃而不恐的氣度。這正體現了毛澤東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的軍事思想。“我自巋然不動”六字,為全詞意脈、靈魂之所在,它突出了紅軍堅不可摧的英雄氣概和泰山崩于前、黃河決于后而不驚的偉大形象,字字有千鈞之力。
詞的下片,在意脈上來了一個跳躍。詞人沒有循常理在兩軍正面交鋒的戰斗經過上耗費筆墨,而是充分發揮了短歌小令的寫意抒情的特長,以畫龍點睛之筆,直陳這次戰斗的勝利結果及其必然性。“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兩句承前平推,為前闋我軍民“巋然不動”的形象,作了議論性的烘托,從而把黃洋界保衛戰這場具體戰役的勝利,提高到人民戰爭必然勝利的高度:“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們,我們卻要打破反革命。”(毛澤東《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末尾“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兩句,便是寫“我們”“打破反革命”了。大書特書“炮聲隆”,不是強調炮聲的威力,而是烘托我井岡山軍民同仇敵愾的昂揚斗志,進一步渲染人民戰爭的勝利聲勢。“宵遁”二字,舉重若輕,以輕松幽默的筆調,辛辣地嘲諷了敵人乘黑夜偷偷逃遁的丑態。詞作開篇以來,層層鋪敘,節節緊張,至“宵遁”句凌空一躍,形成高潮。整個下片感情激蕩,貫注千鈞之力于末尾兩句,恰與“敵軍圍困萬千重”形成鮮明對照。勝利的喜悅寓于對敵軍的輕松調侃之中,高亢的激情源自革命必勝的信念,從而構成了全詞令人蕩氣回腸的主旋律。
這首詞不僅是黃洋界戰斗的嘹亮凱歌,實際上也是對整個紅色革命根據地的熱情謳歌,是對井岡山革命武裝斗爭道路的偉大贊歌。從藝術結構上看,全篇緊扣題目,先描寫“山下”、“山頭”的廣闊戰場,其次概括敵我對峙的情景,再分析全山戰備情況和軍民團結一心的思想基礎,最后突出戰斗的勝利,邏輯自然,層次分明。其主要的藝術特色,是以詞寫史,以論入詞。全詞圍繞黃洋界一戰,以高度集中、概括的典型化藝術手段,把場面描繪、抒情議論、形象說理(點化成語如“眾志成城”等)糅合在一起,不僅藝術地記錄了這次戰斗的輝煌勝利,而且形象地回答了當時黨內兩條路線斗爭的突出問題。標題“井岡山”三字,實際上是“井岡山斗爭”的縮語;全詞內容,就是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這兩篇光輝著作的藝術結晶。
毛澤東詩詞的一個重要藝術特征,是情、意、景、境的互相交融和統一。當詩人處理這幾者關系時,總是自覺運用虛與實、有限與無限之間相互對立、相互聯結、相互轉化的藝術辯證法,虛虛實實,虛實相濟,從無限著眼,向有限落筆,以有限表現無限,從而取得含蓄蘊藉、以少總多、“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最佳藝術效果。這首詞便達到了如此的境界。詞的前半,虛處實寫,濃墨重彩地渲染戰前的氣氛。“巋然不動”四字是傳神之筆,寫出了紅軍訓練有素,防守森嚴,臨危不懼,臨陣不亂的軍威,以此表現出紅軍守必固,戰必勝,攻必克的信心。后半則是實處虛寫。它沒有實實在在地寫正面廝殺及紅軍的英勇頑強,而著重寫戰斗的結束。兩片聯系起來看,虛實隱顯之間,情、意、景、境有機地融為一體,使欣賞者浮想聯翩,聯類無窮。
總之,這首詞氣魄宏大,寓意繁富,遣詞精工。正如陳毅1960年春為此詞所寫的題記中所說:“此詞表現出我軍以少勝眾不可震憾的英雄氣概。……讀此詞令人增長志氣,可視敵軍如土芥。”“長志氣”者得之于詞內情緒的推進,而視敵“如土芥”者,得之于居高臨下的藝術視角。二者熔于一爐,正是此詞獨具魅力、一舉成功之處。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西江月》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評彈一曲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