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西江月》
秋收起義
▲一九二七年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jié)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
【創(chuàng)作背景】
1927年的4月和7月,蔣介石、汪精衛(wèi)先后叛變革命,大批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慘遭屠殺。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確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政權的屠殺政策和開展土地革命的總方針,并決定發(fā)動湖南、湖北、廣東、江西四省的農民在秋收季節(jié)舉行武裝起義。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當選為黨的臨時中央政治局的候補委員。會后,他回湖南著手組織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他在長沙制訂了起義的行動計劃。8月30日,在中共湖南省委常委會議上,他被任命為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書記。9月初,他來到江西安源,對起義作了具體的部署:成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下轄三個團,9月9日開始暴動,從三路會攻長沙。第一團以原北伐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wèi)團為主,從江西修水向湖南平江進攻;第二團以安源的工人為主,向江西萍鄉(xiāng)、湖南醴陵進攻;第三團以瀏陽等縣的農軍為主,由江西銅鼓向湖南瀏陽進攻。部署停當后,毛澤東前往銅鼓,擬隨第三團行動,但路上被反動的民團抓獲,及至設法逃脫,趕到銅鼓,已是9月10日。因此,第三團的起義時間比原計劃推遲了兩天。
由于起義的部隊缺乏政治、軍事訓練,加上敵軍又過于強大,戰(zhàn)斗一開始,我方便連連失利。9月12日,第一團一部在中途叛變,團隊傷亡甚大。14日,第三團在平江東南的東門市受挫。16日,第二團在瀏陽城陷入重圍。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毛澤東當機立斷,于19日在瀏陽東南的文家市召開前敵委員會會議,決定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率領已會合的起義部隊改向羅霄山脈中段進發(fā)。10月,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創(chuàng)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
這首詞,當作于秋收起義開始時。
【注釋】
〔旗號句〕當時起義部隊的軍旗為紅色,中央為五角星,飾有鐮刀、錘子(被誤認為斧頭),在旗面與旗桿相連接處是一長條白布,上面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紅色象征著革命,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錘子、鐮刀則分別代表工人、農民。
〔匡廬句〕匡廬,廬山的別名,參見前《七律·登廬山》篇詩題注文。這里代指江西。
〔要向句〕瀟湘,湘江的別稱。又或指湘江中游與瀟水會合后的那一段。這里代指湖南。按當時秋收起義各部的進軍路線是由江西直撲湖南,以上二句紀此。
〔農民句〕同仇,同心協(xié)力,對付敵人。《詩·秦風·無衣》篇曰:“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秋收句〕秋收時節(jié),指南方秋天晚稻等農作物成熟收割的季節(jié)。起義選定在這時候,是因為一則秋收后農民方才有空閑;二則這時地主開始收租,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尖銳化。暮云愁,黃昏時天上云層堆積,陰氣愁慘。象征起義前夕嚴酷凝重的政治形勢。
〔霹靂句〕霹靂,雷鳴。喻言起義出乎敵人所料的突發(fā)性和震驚全國的力量。暴動,武裝起義。
【押韻格式】
本篇共押用了兩部不同的韻。上片的第一句、第四句和下片的第四句押用一部仄聲韻,上下片的第二句和第三句押用一部平聲韻,是為平仄韻錯葉格。具體地說,“命”、“進”、“動”三字相葉(按三字本不在同一韻部,這里是用方音取葉),“頭”、“留”、“仇”、“愁”四字相葉。按《西江月》調多用同一部韻平仄通葉,共押六韻,如前《西江月·井岡山》篇,即是其例。但亦有用兩部不同的韻平仄錯葉、共押七韻的,如《全唐詩》卷八九六《詞》所錄后蜀歐陽炯的兩首《西江月》,茲舉一首為例:“月映長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淺沙汀上白云多。雪散幾叢蘆葦。扁舟倒影寒潭,煙光遠罩輕波。笛聲何處響漁歌。兩岸蘋香暗起。”毛澤東此詞,押韻格式正與歐詞相同。惟此體,清王奕清等《詞譜》、萬樹《詞律》均失收,因此人多不知,這里特為表出。
【修改情況】
據(jù)《解放軍文藝》1957年7月號所載鄧敘萍《讀毛主席詩詞的一點感受》一文披露,本篇未定稿,詞題作“秋收暴動”,上片第三、第四句作“修銅一帶不停留,便向平瀏直進”。“修銅”,修水、銅鼓。“平瀏”,平江、瀏陽。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11月版《毛澤東詩詞選》收錄此詞時所據(jù)之作者修改稿,已改定為現(xiàn)在這樣。
【鑒賞】
1927年春夏之交,繼蔣介石叛變革命之后,以汪精衛(wèi)為首的武漢政府也發(fā)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公開宣布與共產黨決裂,血腥鎮(zhèn)壓工農運動,轟轟烈烈的大革命被葬送。“但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上爬起來,揩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xù)戰(zhàn)斗了”(毛澤東《論聯(lián)合政府》)。8月7日,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后,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到湖南、江西籌備和策劃秋收起義。這首詞真實生動地反映了他所領導的湘贛兩省工農和一部分北伐軍舉行暴動,以血與火的語言,宣告中國共產黨人不畏強暴,繼續(xù)堅持革命的那一段光輝歷史。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開宗明義,莊嚴自豪。以對仗的形式寫出,給人以聲勢赫赫、威風凜凜、紅旗招展、陣容嚴整之感。9月9日后,起義軍從破壞粵漢鐵路開始,分別從江西西部的幾個集結地出發(fā),撲向湖南長沙。“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這兩句點明行軍方向,語氣急促而斬截明快。“不停留”與“直進”連用,渲染出行軍者昂揚的斗志、急迫的心情、加速的步伐和時不我待、日夜兼程的緊張氣氛。讀者似能看見一隊隊手持梭鏢、身背大刀、肩扛土銃洋槍的革命軍戰(zhàn)士行進在湘贛交界處的崇山峻嶺、田間水邊,白天紅旗引路,夜晚火把照明……似能聽到嘹亮的軍號聲,急促的馬蹄聲和不停的腳步聲。由于工農革命軍的由贛入湘,目的是會合平江、瀏陽的起義農民,協(xié)同攻打長沙,于是下片詞的表現(xiàn)空間,也由上片的“匡廬一帶”轉入“瀟湘”亦即湖南境內。
湖南一度是農民運動最發(fā)達的省份,北伐軍進入湖南后,農民運動由秘密轉為公開。到1927年4月,湖南農民協(xié)會會員已達五百多萬之眾,全國農民運動的中心也由廣東轉向湖南。5月21日,國民黨長沙駐軍團長許克祥在蔣介石、何鍵的秘密指使下發(fā)動反革命政變。黨領導工農群眾進行了英勇反擊,計劃攻打長沙,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者對國民黨右派采取妥協(xié)態(tài)度,下令停止反擊,致使各縣農軍被敵人各個擊破,湖南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大革命失敗后,一度被打倒的土豪劣紳卷土重來,瘋狂地進行反攻倒算,殘酷屠殺農協(xié)會員,制造白色恐怖。“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下片開頭也以對句形式,表現(xiàn)當時空前激化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沖突,為秋收起義勾勒出了政治背景。面對反動派的囂張氣焰,除了同心協(xié)力進行反抗之外,別無選擇。“秋收時節(jié)暮云愁”一句,展現(xiàn)了一幅黑云翻墨、陰暗慘淡、天地變色的極具象征性的黃昏圖景,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愁”字,給人以沉悶、滯重、抑郁之感。這正是農民運動處于低潮并醞釀著再度爆發(fā)的那個特定時期的湖南農村現(xiàn)實的藝術寫照。壓迫愈深,反抗愈烈,蓄之既久,其發(fā)必速。“個個同仇”的廣大貧苦農民,不堪忍受“重重壓迫”,仇恨在增長,力量在蓄積,當這一切到達極限時,終于迸裂噴發(fā),“霹靂一聲暴動”。以“霹靂”喻暴動,筆力千鈞,寫出了起義工農迅猛神速、驚天動地的氣勢。結尾兩句,先抑后揚,卒章顯志,戛然而止,但那劃破云空的道道電光和震撼山岳的隆隆雷聲仍在閃耀、回蕩
在毛澤東詩詞所展現(xiàn)的人民革命戰(zhàn)爭的壯麗的歷史畫卷中,《西江月·秋收起義》當屬開篇之作。這首與秋收起義幾乎同步的紀實性作品,是六十多年前那場血與火的斗爭的藝術實錄。作者因情造文,無暇精雕細琢、刻意求工,有些地方以口語入詞并采用湖南方音押韻,作品因此顯得簡括遒勁、獷悍豪壯;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者以詩人兼戰(zhàn)士而置身于同敵人進行殊死搏斗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的揮灑筆墨、叱咤風云的真情實態(tài)。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蝶戀花》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西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