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蘇軾·石蒼舒醉墨堂》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蘇軾是大書法家,他寫有多篇詩談到書法。如《鳳翔八觀》里《石鼓文》、《次韻子由論書》等,這些詩都談到了書法,而《石蒼舒醉墨堂》這首詩純粹蹈虛落筆,尤其特殊。
原文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
何用草書夸神速,開卷惝恍令人愁?
我嘗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廖!
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飲美酒消百憂。
乃知柳子語不妄,病耆土炭①如珍羞。
君于此藝亦云至,堆墻敗筆如山丘。
興來一揮百紙盡,駿馬倏忽踏九州。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胡為議論獨見假,只字片紙皆藏收?
不減鐘張君自足,下方羅趙我亦優。
不須臨池更苦學,完取絹素充衾裯。
注釋
①病嗜土炭:《柳河東集》卷三四《報崔黯秀才論為文書》:“凡人好辭工書,皆病癖也……吾嘗見病心腹人,有思啖土炭嗜酸咸者,不得則大戚。”
賞讀
這首詩是蘇軾早期七古名篇。詩的起首本應恭維石蒼舒草書出眾,卻偏說草書無用,根本不用學。采用了反說的方式。這種方式前人稱之為“罵題格”。“人生識字憂患始”充滿了牢騷,這牢騷是和蘇軾那段時間的感受分不開的。蘇軾在鳳翔前期,知府宋選對他很照顧。宋選離任后,由陳希亮接任。陳對屬下好挑剔,甚至連蘇軾起草的文件,他總要橫加涂抹。蘇軾對此很不滿,在詩里有所表現。蘇軾的牢騷還在于對王安石的變法的不滿,雖沒同之鬧翻,但心里有牢騷,所以借這首詩沖口而出,實在有點令人吃驚。那么“憂患”何在呢?作者一點即收,讓讀者自己領會。項羽認為字不過用來記記姓名而已,不值得學,詩人巧妙地運用了項羽這個典故而不露用典痕跡。識字本是多余之事,更何況識草字、寫草字、又寫得龍飛鳳舞,讓人打開卷子一看驚嘆不已,豈不更不對嗎?
“我嘗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由我到對方,采用對比方法。“君有此病”明批暗表,暗示著石蒼舒草書功底之深,而真正贊美對方草書功底之深則是七、八兩句,九、十兩句正面點明以“醉墨”取堂名的用意,如“飲美酒清百憂”。接下兩句“乃知柳子語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回應第六句“君有此病何能瘳”,看似批評,實則夸獎。真正的贊美對方是“君子此藝亦云至,堆墻敗筆如山正。興來一揮百紙盡,駿馬悠忽踏九州”,精通草書是由于苦練而得,才有了“興來一揮百紙盡,駿馬悠忽踏九州”的高深造詣,而這兩句詩又和篇首“神速”句相呼應,一正寫,一比喻。
接下“我書”四句寫自己,呼應“我嘗好之”句。“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是詩人謙抑,表明不成規矩。“點畫”句與“倘恍”句相應,接下反問為何對我書如此偏愛,“只字片紙皆藏收?”這看似自我否定,實有自負書法之意。用反詰語氣表現出來,最后四句詩都用了寫字的典故。懷素說:“王右軍云,吾真書過鐘而草不減張。仆以為真不如鐘,草不及張。”“不減鐘張”句即翻用這個典故贊美了石蒼舒。張伯英自稱“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羅趙有余”。張芝家里的衣帛,必定先用來寫字,然后才染色做衣服。他臨池學書,每天在池里洗筆,池水都是黑色。結尾兩句反用此典,回應篇首四句,出神入化,緊扣本題。
這首七古詩,語言形象生動、結構波瀾起伏,正說反說兼用,既把題意說透又沒有多余的話,把敘事議論抒情完全融為一爐,體現了蘇詩風格特色。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
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
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①——蘇軾
題解
蘇軾得脫“烏臺詩案”之獄,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在去黃州途中所作的《梅花二首》寫得非常凄苦。讀之,催人淚下,其一曰:“春來空谷水潺潺,的礫梅花草棘間。一夜東風吹石裂,半隨飛雪度吳山。”其二曰:“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梅花開于草棘中,無人欣賞,已夠無聊了;而又為“東風”摧落,或隨飛雪度關山,或隨清溪流黃州,自然更令人愁苦。流露出哀怨凄涼之感。到黃州后次年“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金于女王城東禪莊院”,以此為題作七律一首,最后兩句“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指的就是元豐三年蘇軾去黃州途中作《梅花二首》的情景,是在正月二十日。元豐四年正月二十日作了上面為題的詩,元豐五年正月二十日作此詩。上面這些詩表現了蘇軾身處逆境而能超然曠達執著于現實人生的精神境界。
原文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②。
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③。
注釋
①潘、郭二生:潘,潘大臨;一說是潘丙(潘大臨之叔),沽酒為生。郭,郭遘,賣藥為業。均是蘇軾在黃州的朋友。女王城:指黃州州治東十五里的永安城,俗稱女王城。一說是楚王城的訛稱。前韻:指蘇軾元豐四年所作的《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送余于女王城東禪莊院》詩。 ②釅:濃,味厚。 ③賦《招魂》:古有招回死者靈魂的喪禮,也可招生者之魂。《楚辭》有《招魂》篇,相傳宋玉因屈原忠而遭斥,魂魄逸散,作此篇以招回其魂。賦《招魂》,即寫《招魂》,喻指招作者回京。
賞讀
第一句是據去年所感而發。“東風”為春之信使。現在城里居住的蘇軾一點都沒有感到春意,恐怕是“東風未肯入東門”吧?為什么“未肯入東門”呢?妙在詩人沒有作答。詩人忽然想起去年今日“出郊尋春”的情景,還是出門去故地尋春吧;又是“走馬”而去。所以有了次句“走馬還尋去歲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忽出警句,沒有去寫尋春所獲。清人紀昀評說:“三、四深警”。人如侯鳥,隨信息而動。鴻雁南來北往,看看如此在宇宙中也不留下什么痕跡。人如候鳥正在于此,不過人間的信息比自然氣候要復雜得多;人有感而動,其中一切經歷、一切思緒,也只如春夢一般,時過境遷了無痕跡。蘇軾之所以有“人似秋鴻”、“事如春夢”之感,是因為他遭受過烏臺詩案的打擊,又正處在被貶之時,只有把這一切往事、留戀和煩惱,都推向“春夢了無痕”的虛無境地,才能解脫這失意中的痛苦。
“江城白灑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溫和的野老蒼顏。具體指這次春游的歡聚暢飲,同時也是蘇軾在黃州生活樂趣的真實寫照。他是以此為樂,甚至要以此為歸宿了。所以,詩的最后說:“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詩人在告慰故人:我在黃州過得很好,已和這里的朋友們約定每年作此尋春之游,你們不必為我的處境擔憂,也不必為召我還京多操心,道出了他的真情實感。
蘇軾一生幾經起落,他在最失意最痛苦之時,總在努力使自己和大家都得到安慰,都生活的愉快,笑對人生,使他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災難,經過烏臺詩案他對起復還朝已失去了信心,在這首詩的結尾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上一篇:《宋詞·于謙·石灰吟》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唐詩·元結·石魚湖上醉歌(并序)》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