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袁枚·澶淵》原文賞析
路出澶河水最清,當年照影見親征。滿朝白面三遷議,一角黃旗萬歲聲。金幣無多民已困,燕云不取禍終生。行人立馬秋風里,懊惱孱王早罷兵。
這首也是袁枚北上應博學鴻詞舉時寫的吊古詩。澶淵在今河南濮陽。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蕭太后與圣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按王欽若、陳堯叟等計劃遷到江南或四川去避敵。宰相寇準堅持抵抗,宋真宗不得已到濮陽(澶淵)親征督戰。這時遼孤軍深入,背后宋軍堅守城鎮,害怕腹背受敵。澶淵前線宋軍看到皇帝的黃旗大呼萬歲,士氣倍增,在澶淵城下打了勝仗,射死遼大將蕭德覽。遼主提出和議。本來應該乘勝前進,收復燕云十六州,但真宗害怕戰爭,力主和議,與遼訂立和約,由宋每年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路過澶州,不可能不想起這個歷史事件,所以全詩以此事為中心發議論和感慨。
“路出澶河水最清,當年照影見親征。”從眼前的清水想到宋真宗當年御駕親征渡河的事。
“滿朝白面三遷議,一角黃旗萬歲聲。”這兩句寫當時的情況有聲有色。滿朝白面書生給敵人嚇破了膽,只想遷都;而一旦一角黃旗象征天子出現時,軍民歡呼萬歲,勇氣百倍。表示當時軍民敵愾同仇,勇于衛國,這應該是收復失地的大好機會,可是卻被和議所葬送。
“金幣無多民已困,燕云不取禍終生。”深深批判和議的失策,困擾百姓,遺禍后代。
“行人立馬秋風里”照應首句,從歷史回到眼前。“懊惱孱王早罷兵” 收束五、六兩句,為宋真宗的孱懦而無限懊惱。
八句從眼前寫到歷史,再從歷史回到眼前。又以歷史的懊惱作結,有幾次回環,從起伏看,前四句是揚,特別是“一角黃旗萬歲聲”,高響入云,五、六兩句一落千丈,最后稱之為孱王,是抑,一揚一抑,對比強烈。
寫澶淵的詩,過去總要提寇準,“承相萊公功第一”(王安石)也好,“可能功業盡萊公”(張耒)也好,都離不了寇準的功勞,而且都只贊美戰爭的勝利,不敢觸及宋真宗的孱弱,這在宋人是不可能這樣批判的。袁枚卻把宋真宗的態度作為議論的焦點,不談寇準等人,這一點是前人所未發的,也就是本詩的突出之處。盡人皆知的事實,他用“滿朝白面三遷議,一角黃旗萬歲聲”兩句形象地加以概括,雖記舊事,卻也給人一點清新之感,這也是本詩在琢句上的成功之處。至于對仗新巧工穩,一目了然,無庸贅說。
上一篇:古詩《李夢陽·湘妃怨》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史可法·燕子磯口占》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