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沈德潛·夏日述感》原文賞析
旱潦頻仍后,三吳風景殊。民貧輕揖讓,力盡畏征輸。瘠土農皆散,平田麥已蕪。吾生慚俯仰,觸目總艱虞。
《夏日述感》組詩原共六首,“旱潦頻仍后”為第一首。詩人看到往日魚米之鄉,禮儀之邦,蓮紅柳綠、漁歌唱晚之地,今則滿目瘡痍,心中激起波瀾,凝為此詩。“三吳風景” 四字,可以引起讀者的無限美好回憶,然而,一個 “殊”字引起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經過接二連三的旱、潦 (lao水災)災害,老百姓根本無力支撐官家的征賦,人們因為生存的本能需要,很自然地常常發生爭奪斗毆。古人云: “衣食足則知禮義。”連肚子都吃不飽,何談禮義文德、皇恩教化! “旱潦頻仍”,“征輸”依舊,而“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杜甫《兵車行》)背井離鄉,甚至鋌而走險,抗征奪倉,也就難免發生。
“瘠土農皆散,平田麥已蕪。”水潦沖去地里的肥力,加之干旱交錯而來,造成土地貧瘠,農民無力整治,且眼前饑荒難熬,只有四散逃命; 平原之地,有些麥田因無人管理而荒蕪。此聯同上聯從民風、民心、村莊、田野四個方面把廣大蘇南地區不少農村礦產、農業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表現了出來,似只隨意列舉,但當時社會所潛伏危機之嚴重程度,已使人可以想見。
古人以為士須有憂民憂天下之心,而如欲申言,則文網如織。詩中雖未便明言,而悒郁、憂愁之情充滿字里行間。“吾生慚俯仰,觸目總艱虞。”“俯仰”猶言周旋、應付。詩人慚愧于碌碌浮生,徒事周旋,面對滿目瘡痍,而莫可如何。一個“慚”字把詩人當時種種情緒,俱概括在內。“總艱虞”的“總”,是說只要睜眼看,無非民生艱難困苦之狀,沒有一點可以使人寧靜、寬慰、感到生活意趣與人生歡快的。詩的憂傷、悲憤是深沉的,它像鐵板一樣重重地壓在心頭,無法掀去。
上一篇:古詩《李攀龍·塞上曲送元美》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張實居·夜雪》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