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這首詩,借詠馬奔赴疆場報國立功的熱烈情懷,抒發志士渴求一展雄才之衷情。《馬詩》的命意雖廣,但都是以馬喻人。有的通過詠馬、贊馬,來表志士的雄才異質,有的慨嘆馬不遇時得主,來比喻有奇才難于伸展的憤懣和感慨。此詩,二者兼有,并有跂盼知遇、一展所長之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燕山”,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漢代的大將竇憲,為了追擊入犯之敵,曾追殺匈奴至此山,于山上刻石紀功而還。但有些文學欣賞者,為了“挖掘”作品的深刻含義,聯系李賀有反藩鎮割據的思想,將此理解為藩鎮長期盤踞的薊州(今河北薊縣)“燕山”。這是不對的。一則這里沒有千里大漠,二則也與全詩意境不符。這兩句的意境是:塞外風光,平沙漠漠,一望萬里;在潔白的月光下,白沙鋪上一層皚皚霜雪,看去簡直潔白如雪;在燕然山的山頂上,一彎冰月當空,凜凜青寒,使人想象到它是極端鋒利的吳鉤。這幅塞外戰場景色,看來異常寒涼肅殺,但對有志于報國的駿馬來說,卻正是最好的用武之地,因而卻有著異常的吸引力。您看,就連那明晃晃的月牙,都被它想象成了殺敵銳器“吳鉤”的形象。
三、四句抒情“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絡腦”,即絡頭,也叫馬籠頭。絡腦著一“金”字,它和《馬詩》其一“鑄金鞍”之“金”一樣,都是表示威武名貴,比喻蒙受賞識。另外,這里雖只言“金絡腦”,實際也包括了戰馬一應具備的鞍具等等。這兩句說,什么時候才能裝配上威武名貴的鞍轡絡頭,讓我在秋高氣爽的疆場馳騁,一展赤兔萬里的奇才力足呢?“何當”二字,既寫出了效力疆場的殷切渴盼,又表示了壯志未酬的憤懣之意;而“踏清秋”則明快洗煉,聲調鏗鏘,神采飛動,表現出志得意遂之快感。
這首詩,字面是寫駿馬效力疆場之思,實際是寫詩人意快志遂的報國之思。李賀雖詩名早著,奇才卓然,但卻僅做過半年多的九品“奉禮郎”小官,其職只不過在朝會祭祀之時,招呼招呼位次,贊禮跪拜,寒酸窮苦,于國于民,毫無意義。這與其說是大材小用,倒不如說是棄才不用。這怎能不使詩人因憤懣而生一展雄才之思呢?
上一篇:徐凝《漢宮曲》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賀《馬詩二十三首(其十四)》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