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四言詩》
▲一九一五年
五月七日,民國奇恥。
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創作背景】
1914年,為了重新瓜分世界,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帝國主義者乘此機會,出兵占領了原為德國勢力范圍的我國山東,并妄圖進而獨占我中國。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當面向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提出了五號“二十一條”秘密條款,其主要內容是:(一)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享有的一切權利,并加以擴大。(二)延長旅順、大連(均屬遼寧)及南滿、安奉二鐵路(分別為長春——大連,丹東——沈陽)的租借期限為九十九年,并承認日本在“南滿”(東北地區南半部)及東部內蒙古的特權。(三)漢冶萍公司(中國最早的鋼鐵聯合企業,統轄湖北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江西萍鄉煤礦)改為中日合辦,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的人開采。(四)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給第三國。(五)中國政府須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財政、軍事顧問,中國警政及兵工廠由中日合辦,日本在武昌與九江、南昌間及南昌與杭州、潮州(屬廣東)間有修筑鐵路權,在福建有投資筑路和開礦的優先權。當時,袁世凱正陰謀稱帝,急欲取得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支持,乃派外交總長陸徵祥、次長曹汝霖與日本代表秘密進行談判。5月7日,日本提出最后通牒,限袁世凱政府于兩天內作出答復。5月9日,袁世凱除對條款第五號的一部分聲明“容日后協商”外,都加以承認。5月25日,陸徵祥與日置益在北京簽訂了《關于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關于山東之條約》。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侵略行徑和袁世凱政府的賣國罪行,激起了中國人民大規模的反日愛國運動的浪潮。在這股愛國浪潮中,湖南第一師范學校的教習石廣權先生于痛慨之余,輟寢廢食,集錄日本帝國主義者數十年中禍我中國的大量事實以及朝鮮、越南亡國后的悲慘狀況,編成《明恥篇》一書,意在教育、激勵學生和民眾勿忘國恥。是書由該校同學集資刊行,毛澤東也得到了一本。讀后,他激動地援筆濡墨,在封面上題寫了這首四言小詩。
次年7月25日,毛澤東在給同學蕭瑜的信中,詳述了他對中日關系現狀及前景的判斷:“(日本)無論何人執政,其對我政策不易。”“日人誠我國勁敵。我以縱橫萬里而屈于三島;民數號四萬萬,而對此三千萬者為之奴。滿蒙去而北邊動,胡馬骎骎入中原。況山東已失,開濟之路已為攫去,則入河南矣。二十年內非一戰不足以圖存,而國人猶沉酣未覺,注意東事少。愚意吾儕無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孫,止有磨勵以待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占了我國東北;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歷史證實了毛澤東的英明預見。
【注釋】
〔四言詩〕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一種詩體,全篇都由四字句,或主要由四字句構成,故稱。春秋時期及此前的詩歌,如《詩經》中的作品,就大多是四言。漢代以后,格調稍變。南朝宋、齊以后,作者漸少。
〔民國奇恥〕民國,1911年武昌起義后,各省紛紛響應。次年1月1日,宣布獨立的各省在南京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稱中華民國,選舉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并組成了臨時政府。2月12日,清宣統帝退位,在中國綿延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終于結束。由于資產階級向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妥協,孫中山先生將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給了袁世凱。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職。從此直至毛澤東寫此詩時,民國是由袁世凱的北洋軍閥政府在統治著。奇恥,極大的恥辱。
〔何以報仇〕何以,如何。
〔在我學子〕學子,學生。以上二句是說,怎樣才能向日本帝國主義者報仇洗雪國恥呢?這就要看我們這些青年學生了。
【押韻格式】
本篇押用同一部仄聲韻,韻腳分別是“恥”、“子”。
【鑒賞】
四言詩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形式,是先秦時代最重要的詩體。東漢以后,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豐富,漢語詞匯雙音節化,五言詩逐漸興盛,取代了四言詩的地位。正如南朝梁鐘嶸《詩品序》中所說,四言詩“每若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魏晉之際曹操、嵇康等還寫出過一些四言詩的名作,以后除史贊和銘文等應用文中尚習用之,四言體詩很少再出現了。五言詩與四言詩相比,其容量確實要大得多,而且朗讀起來舒緩悠長,更富有抒情性和雍容的韻味。但若就抒情的簡潔有力而言,則四言詩似仍有一日之長,因為它文句簡短,讀起來便覺頓挫、急促、有力。試比較漢代曹植《七步詩》“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與周恩來為皖南事變死難烈士志哀詩“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即可味知。周恩來的詩句雖然出自曹植,卻比曹植詩更激越有力。詩歌表達的感情不同,表達形式也就各各不同。這首詩正是為了適應抒情內容的需要,選擇了四言的形式。
這首小詩是毛澤東讀《明恥篇》后對袁世凱北洋軍閥政府的賣國行為抒發憤慨之情的作品,本非有意為詩,故采用這種類似誓詞的形式。“五月七日”,四字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含義。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就在這一天,日本帝國主義向北洋軍閥政府提出了承認“二十一條”的最后通牒。此前,日本侵略者覬覦我中國,一步一步地吞食我國領土和主權;此后,袁世凱為了陰謀稱帝,不惜賣國求榮,在四十八小時內即對“二十一條”加以承認。詩人只舉這個日子,便概括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強盜行徑和袁世凱北洋軍閥政府的賣國罪行。這一天,真是“民國奇恥”!不說“國之奇恥”而說“民國奇恥”,“民國”二字構成強烈的諷刺。名為“民國”,而實際上卻是北洋軍閥的天下,是賣國賊的天下!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行者浴血奮斗而建立的“中華民國”先為大盜袁世凱竊取,現在又被他拱手出賣。這對“民國”來說,不更是一種奇恥嗎?四字中包含著多么豐富的內容,可謂尺幅千里。
上兩句以敘事為主,是敘述的筆調。下兩句則以抒情為主,用問句和感嘆句,使詩的語感波瀾變化。“何以報仇”這個問句,頗有力度,充滿拔劍而視的豪氣。但挽救祖國危亡,振興中華民族,報民族仇,國家恨,這歷史重任該由何人來承擔?作者先用問句一提,緊接著用感嘆的語句一頓,擲出沉甸甸的四個大字——“在我學子!”這是一個愛國青年向時代作出的最宏亮的回答:拯救祖國的重任,不靠天,不靠地,更不能靠北洋軍閥政府,它歷史地落在我們這些滿腔熱血的青年學生身上!這四個字堅如金石,擲地有聲。這已不僅僅是抒發個人的豪情壯志,而成為號召青年學生討伐帝國主義侵略者與袁世凱反動政府的檄文。
寫這首詩時,毛澤東還只是20歲剛出頭的青年學生。但從這首詩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關心國家、民族前途命運,以天下為己任的布衣愛國之士的偉岸形象。文如其人,她體現了青年毛澤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鴻鵠之志與絕代風采。當然應該承認,此時的毛澤東還并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他只是希望青年人盡快覺醒,挽救祖國,還未能從發動工農大眾、使天下人民覺悟的高度來認識中國革命的意義。
古體詩不講究平仄格律,但唐宋以后的古體詩因受近體影響,大體也都平仄協調,追求讀時“口吻調利”。然而毛澤東此詩一反其道,出之以“拗”,恢復了古體詩的本色。十六個字當中,仄聲字居十三,平聲字僅三個,這種輕重失權、欹側突兀的搭配,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詩人內心激昂慷慨、磊落不平之氣。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卜算子》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四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