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和雪翻營一夜行,神旗凍定馬無聲。
遙看火號連營赤,知是先鋒已上城。
唐自“安史之亂”以后,諸藩鎮擁兵自雄,不接受中央政令,這不僅嚴重損害了國家統一,而且影響了生產力發展。因此,改變藩鎮割據局面,維護和保持國家統一,就成為推動歷史發展的必要步驟。發生在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平滅藩鎮吳元濟的戰爭就屬于這一“步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次戰斗中,主將唐鄧節度使李愬(同訴)以超人的勇敢和謀略出其不意地攻進吳元濟老巢,生擒吳元濟,因而被封為檢校尚書兼仆射(yè)。這首詩顯然是在戰斗結束,李愬任仆射之后,贈詩以表示祝賀的。全詩共兩首,這是其中第一首。
前兩句寫雪夜突襲。“和”,帶。冒雪連夜行軍,這既表現了行軍作戰條件的艱苦,更暗贊了主將決心利用雪夜行軍,出其不意進擊敵人的謀略。“翻營”,覆蓋原營地,轉移新營地。全軍出動,既說明了此役兵力的高度集中,也贊頌了主將必勝的決心。“神旗”,軍中大旗。“凍定”,軍旗結冰,無法飄動。據載,當時由于“大風雪,旌旗裂,人馬凍死者相望”(《資治通鑒·唐紀》)。可見其環境之惡劣,而這也是敵軍松弛麻痹的時候。“馬無聲”,足見其紀律的嚴明,也表明主將的高度細心,盡管風雪交加,他也不愿因為任何一個微小疏忽而貽誤戰機。
后兩句寫突襲成功。“火號”,即舉火為號;“連營赤”,整個營盤照得通紅。后兩句一反前兩句近距離工筆細墨描述方式,而改為遠距離的大筆勾勒。這一方面是由于絕句篇幅所限;更主要的,則是因為前兩句已作了充分鋪墊,其主將謀略得到了完整實施,所以其旗開得勝,勢在必然。“火號連營赤”,是晚上唯一能夠判斷戰斗進程的可見性標志,所以在其前面用了“遙看”,表示突襲謀略得手。末句只寫到“先鋒已上城”即告結束,至于上城之后如何具體消滅敵人,只是一個細節問題,讀者盡可以去作具體的想象,而作為對一軍之將的贊譽,卻結束得恰到好處。三、四句的“遙看”和“知是”兩個謂語前面均缺主語,那么其主語應是主將李愬,還是中后營廣大兵士?我以為兩者都是;但其具體心情卻不盡相同。李愬“遙看”之后是心情的激動和“知是”戰斗已穩獲勝利的喜悅;而廣大兵士“遙看”之后則先是內心的驚喜,而后“知是”主將謀劃的結果,這就從側面對主將的用兵如神作了有力襯托。
詩人贊譽李愬奇功卓勛,不是廉價地唱贊歌,他是通過雪夜入蔡州戰斗過程的真實描述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讓讀者通過對人物形象的體驗而感知其偉大的。
上一篇:王建《江南三臺詞四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元稹《酬李甫見贈十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