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少年中國說》原文與翻譯、賞析
日本人之稱我中國也,一則曰老大帝國,再則曰老大帝國。是語也,蓋襲譯歐西人之言也。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惡,是何言! 是何言!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 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者,故惟知照例; 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惟多憂也,故灰心; 惟行樂也,故盛氣。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氣也,故豪壯。惟怯懦也,故茍且; 惟豪壯也,故冒險。惟茍且也,故能滅世界; 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厭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厭事也,故常覺一切無可為者; 惟好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亞之鐵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為澤①,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源。此老年與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 人固有之,國亦宜然。
任公曰: 傷哉,老大也! 潯陽江頭琵琶婦②,當明月繞船,楓葉瑟瑟,衾寒于鐵,似夢非夢之時,追想洛陽塵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宮南內③,白發宮娥,一燈如穗,三五對坐,談開元天寶間遺事,譜霓裳羽衣曲④。青門種瓜人,左對孺人,顧弄孺子,憶侯門似海珠履雜遝之盛事⑤。 拿破侖之流于厄蔑⑥, 阿刺飛之幽于錫蘭⑦, 與三兩監守吏,或過訪之好事者,道當年短刀匹馬馳騁中原,席卷歐洲,血戰海樓,一聲叱咤,萬國震恐之豐功偉烈,初而拍案,繼而撫髀,終而攬鏡。嗚呼,面皺齒盡,白發盈把,頹然老矣! 若是者,舍幽郁之外無心事,舍悲慘之外無天地,舍頹唐之外無日月,舍嘆息之外無音聲,舍待死之外無事業。美人豪杰且然,而況于尋常碌碌者耶?生平親友,皆在墟墓,起居飲食待命于人。今日且過,遑知他日⑧?今年且過,遑恤明年? 普天下灰心短氣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拿云之手段⑨,回天之事功,挾山超海之意氣,能乎不能?
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疇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⑩?秦皇漢武,若何之雄杰?漢唐來之文學,若何之隆盛! 康乾間之武功,若何之烜赫?歷史家所鋪敘,詞章家所謳歌,何一非我國民少年時代,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陳跡哉? 而今頹然老矣! 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處處雀鼠盡,夜夜雞犬驚。十八省之土地財產(11),已為人懷中之肉; 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為人注籍之奴(12)。豈所謂“老大嫁作商人婦”者耶?嗚呼,憑君莫話當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 楚囚相對,岌岌顧影,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國為待死之國,一國之民為待死之民。萬事付之奈何,一切憑人作弄,亦何足怪!
任公曰: 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 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問題也。如其老大也,則是中國為過去之國,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國,而今漸澌滅,他日之命運殆將盡也。如其非老大也,則是中國為未來之國,即地球上昔未現此國,而今漸發達,他日之前程且方長也。欲斷今日之中國為老大耶? 為少年耶?則不可不先明國字之意義。夫國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權,有服從,人人皆主權者,人人皆服從者。夫如是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國也,自百年以來也。完全成立者,壯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漸進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斷之曰: 歐洲列邦在今日為壯年國,而我中國在今日為少年國。
夫古昔之中國者,雖有國之名,而未成國之形也。或為家族之國,或為酋長之國,或為諸侯封建之國,或為一王專制之國。雖種類不一,要之,其于國家之體質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嬰兒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體之一二官支(13),先行長成,此外則全體雖粗具,然未能得用也。故其唐虞以前為胚胎時代,殷商之際為乳哺時代,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為童子時代。逐漸發達,而今乃始將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長成所以若是之遲者,則歷代之民賊有窒其生機者也。譬猶童年多病,轉類老態。或且疑其死期之將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全未成立也; 非過去之謂,而未來之謂也。
且我國疇昔,豈嘗有國家哉! 不過有朝廷耳。我黃帝子孫,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數千年,而問其國之為何名,則無有也。夫所謂唐、虞、夏、商、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宋、元、明、清者,則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產也。國也者,人民之公產也。朝有朝之老少,國有國之老少。朝與國既異物,則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為國之老少明矣。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時也。幽、厲、桓、赧,則其老年時代也。高、文、景、武,漢朝之少年時代也。元、平、桓、靈,則其老年時代也。自余歷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謂為一朝廷之老也則可,謂為一國之老也則不可。一朝廷之老且死,猶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謂中國者何與焉。然則,吾中國者,前此尚未出現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爾。天地大矣,前途遼矣,美哉我少年中國乎!
瑪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14)。以國事被罪,逃竄異邦。乃創立一會,名曰少年意大利。舉國志士,云涌霧集以應之。卒乃光復舊物,使意大利為歐洲之一雄邦。夫意大利者,歐洲之第一老大國也。自羅馬亡后,土地隸于教皇,政權歸于奧國(15),殆所謂老而瀕于死者矣。而得一瑪志尼,且能舉全國而少年之,況我中國之實為少年時代者耶?堂堂四百余州之國土,凜凜四百余兆之國民,豈遂無一瑪志尼其人者!
龔自珍氏之集有詩一章,題曰 《能令公少年行》。吾嘗愛讀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我國民而自謂其國之老矣,斯果老大矣。我國民而自知其國之少年也,斯乃少年矣。西諺有之曰: “有三歲之翁,有百歲之童。”然則,國之老少,又無定形,而實隨國民之心力以為消長者也。吾見乎瑪志尼之能令國少年也,吾又見乎我國之官吏士民能令國老大也。吾為此懼! 夫以如此壯麗濃郁翩翩絕世之少年中國,而使歐西日本人謂我老大者何也?則以握國權者皆老朽之人也。非哦幾十年八股(16),非寫幾十年白折(17),非當幾十年差,非捱幾十年俸,非遞幾十年手本(18),非唱幾十年喏(19),非磕幾十年頭,非請幾十年安,則不能得一官,進一職。其內任卿貳以上(20),外任監司以上者(21),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備者,殆九十六七人也。非眼盲,則耳聾,非手顫,則足跛,否則半身不遂也。彼其一身飲食步履視聽言語,尚不能自了,須三四人在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此而乃欲責之以國事,是何異立無數木偶而使之治天下也! 且彼輩者,自其少壯之時既已不知亞細亞、歐羅巴為何處地方,漢祖唐宗是那朝皇帝,猶嫌其頑鈍腐敗之未臻其極,又必搓磨之,陶冶之,待其腦髓已涸,血管已塞,氣息奄奄,與鬼為鄰之時,然后將我二萬里江山、四萬萬人命,一舉而畀于其手(22)。嗚呼! 老大帝國,誠哉其老大也! 而彼輩者,積其數十年之八股、白折、當差、捱俸、手本、唱喏、磕頭、請安,千辛萬苦,千苦萬辛,乃始得此紅頂花翎之服色(23),中堂大人之名號(24),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畢生力量,以保持之。如彼乞兒拾金一錠,雖轟雷盤旋其頂上,而兩手猶緊抱其荷包(25),他事非所顧也,非所知也,非所聞也。于此而告之以亡國也,瓜分也,彼烏從而聽之,烏從而信之! 即使果亡矣,果分矣,而吾今年既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兩年內,洋人不來,強盜不起,我已快活過了一世矣!若不得已,則割三頭兩省之土地(26),奉申賀敬(27),以換我幾個衙門; 賣三幾百萬之人民作仆為奴,以贖我一條老命,有何不可,有何難辦。嗚呼! 今以所謂老后老臣老將老吏者,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手段(28),皆具于是矣。西風一夜催人老,凋盡朱顏白盡頭。使走無常當醫生(29),攜催命符以祝壽,嗟乎痛哉! 以此為國,是安得不老且死?且吾恐其未及歲而殤也。
任公曰: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30)。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與此世界作別之日不遠矣! 而我少年乃新來而與世界為緣。如僦屋者然(31),彼明日將遷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處。將遷居者,不愛護其窗櫳不潔治其庭廡(32),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顧茫茫,中國而為牛為馬為奴為隸,則烹臠棰鞭之慘酷,惟我少年當之。中國如稱霸宇內主盟地球,則指揮顧盼之尊榮,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氣息奄奄與鬼為鄰者何與焉?彼而漠然置之,猶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33),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34);奇花初胎,矞矞皇皇(35);干將發硎(36),有作其芒(37);天戴其蒼,地履其黃(38);縱有千古,橫有八荒(39);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少年中國,與國無疆!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此岳武穆《滿江紅》詞句也。作者自六歲時即口受記憶,至今喜誦不衰。自今以往,棄“哀時客”之名,更自名曰: “少年中國之少年。”作者附識
【鑒賞】 《少年中國說》是梁啟超的一篇著名的政論文章。自1900年初發表以來,為歷代讀者所傳誦; 不僅成為梁啟超的代表性作品,也被公認為晚清“新文體”散文的典范性篇章。當時,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殘酷鎮壓了維新變法運動; 清政府更加腐朽,中國面臨被外國列強瓜分的危險。胸懷改良主義理想的梁啟超,以進化論的樂觀進取精神,既揭示了時弊,更歌頌和展望了未來的少年中國,極大地鼓舞了國人為爭取祖國獨立富強的斗志。
文章開篇立意高昂,首先舉出日本人稱中國為“老大帝國” 作靶,隨即提出截然相反的觀點——“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此為全文之中心論點,后文由此起源,猶如長江之水,始則細流淙淙,繼而水勢漸壯,最后波濤洶涌,終成大河奔騰。
文章關鍵在于 “老”、“少” 兩字,故作者以人作譬,將國之老少與人之老少融化一體。第二段開始展開論述: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 作者以鋪張渲染的文筆,比較了老年與少年性格的大略不同后,第三段則側重寫老,著力描摹中外歷史人物的老態。
從第四段始,由人而國,論及國之老少。先從反面論述,承認中國 “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十八省之土地財產,已為人懷中之肉; 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為人注籍之奴” 的老態。緊接著卻陡然翻轉,第五、六、七段著力論述中國本為正在萌芽之少年國。一反一正,重點在正面: 以歐洲近代國家為參照系,回顧中國歷史,用整整三段文字論證中國正值年少這一觀點。
中國本該是蓬勃少年,為何現狀卻如此老態?第八段作者以瑪志尼事跡反詰國人,開始中國之老少最后一個層面的正反論述。如果說前面論述國之老少重在歷史的話,那么這里則著力在中國的現實。第九段先從反面論述,沉痛地揭示中國現狀之老態: 人人都得 “積其數十年之八股、白折、當差、捱俸、手本、唱喏、磕頭、請安”,直待到眼盲、耳聾、手顫、足跛、半身不遂,“與鬼為鄰之時”,才責之以國事; “以此為國,是安得不老且死?”這樣的剖析,筆鋒犀利,入骨三分。最后第十段則從正面論述: “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只有寄望于如初升紅日般的少年。
通觀全文,論述雖偶有繁瑣累贅之嫌,但總體上是按由人而國,由歷史到現實,由細到巨,由遠而近的邏輯順序展開的。換言之,作者正是采用正反對照,逐步向主旨逼進的方法來結構全篇的。
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一書中總結“新文體” 的特點時說: “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于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 《少年中國說》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為表達一個意思,每每反復鋪張,加倍著力,務求酣暢淋漓。感情也時而沉痛悲回,時而高昂激越。不管如何起伏跌宕,筆觸都飽蘸愛國深情,說“老”示其痛,說“少”顯其愛。文章末尾,感情行至高潮,句式越見短促,最后四字一句,字字鏗鏘,猶如振奮人心的號角。
作者還采用對比、比喻、排比、對偶等多種修辭手法,使文章辭采華麗,文筆酣暢。語言或奇或偶,或文或白,或中或外,說古論今,想象豐富,促成了文章自由豪放,感情充沛的文體風貌。
上一篇:司馬遷《將相和》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墨子《尚賢》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