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劉城·后蘆人謠》原文賞析
蘆花瑟瑟,雪花白白。雪花寒有時,蘆花虐不歇。何嘗見蘆花,枉殺雪中客。
作者曾寫過一組《蘆人謠》。反映清初一些種蘆為生的農民受到的盤剝之苦。《后蘆人謠》 則是續篇,原共四首,作于順治五年 (1648)。這里只錄一首。
這首歌謠描寫大雪之中蘆民的怨苦之辭。在風雪嚴寒中,蘆民無衣無食。還為交不出蘆花,完不了賦稅而擔驚受怕。幾句詩將其奄奄待斃的悲苦處境畫出。
詩人巧妙地將蘆花和雪花這兩種外形相似實質完全不同的兩種事物,在詩中反復對照吟詠。“蘆花瑟瑟,雪花白白”,前句的 “蘆花” 實指蘆葦,因為嚴冬時已經沒有 “蘆花”,“瑟瑟” 是西風吹蘆葉抖動的聲音這時雖然沒有“蘆花”,但 “雪花白白”,覆蓋在蘆上,卻能給人蘆花怒放的錯覺。然而雪花畢竟不是蘆花,不但不能給人以溫暖,反倒帶來了難熬的寒冷。可詩人接下去卻說: “雪花寒有時,蘆花虐不歇。” 似乎蘆花給人帶來遠比雪花酷虐的苦難。讀者初覺費解。但仔細一想不難明白,這是針對蘆花賦稅之重而言的。它是說雪花雖令窮人寒冷,尚有一定的時令,而蘆花招致賦斂之毒,卻永無休歇: “何嘗見蘆花,枉殺雪中客”,這里的雪中客即露宿雪地的蘆人,冬天沒有蘆花,但蘆花賦稅卻沒完沒了,也就把蘆民逼到絕路上去了。蘆花的花絮可作棉用,蘆桿可織葦席,但是它并沒有給種植它的人帶來些許溫暖,反而致他們于苦寒絕境之中,這一事實本身就發人深省。詩中通過和雪花的結比來寫,就使這一不合理的社會現實更加觸目驚心,詩中的“雪花”是實景,“蘆花”是虛景,所以在造境成像上有虛實之妙。
上一篇:古詩《陳燦霖·古怨》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蒲松齡·喜雨口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