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挽弓當挽強, 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 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 豈在多殺傷?
《晉書·樂志》云:“《出塞》、《入塞》之曲,李延年造。”可見它是起于漢代的樂府詩體,內容大抵言出關征伐之事。在杜甫之前,王褒、薛道衡、虞世南、陳子昂、王昌齡等人均寫過《出塞》詩。杜甫大概于乾元二年在秦州以《出塞》為題,按照傳統題材的要求,一氣寫下了九篇作品。為和他后來由華州暫回東都時寫的其他五首同題作品相區別,統名之為《前出塞》。
《前出塞》九首在內容上是連貫銜接的,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開邊黷武。這里選錄的第六首,借征夫之口詩人表抒了對戰爭的態度。所以前人評此詩,說它是“代為從征者之言”。
詩的前四句“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順手拈來,如謠如諺,又似歌訣。它既反映了一種報效于國的勇武精神,又體現了一種深入軍心的戰略思想。當挽強弓,只有強弓才能疾速彈射出強勁的飛箭;當用長箭,只有長箭才能引滿強弓,穿透敵人的胸膛。這兩句寫征夫之勇,后兩句“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則寫征夫之智。二者結合起來恰將敵愾之勇與制勝之略完整地表現出來。前四句下筆飛騰,只是鋪墊;后四句一轉;進入主旨:“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行文至此,起了一個回蕩。戰爭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疆土,只要能制止敵人的侵略,不應以多殺傷為快。我們是尚武的,從不懼怕戰爭,如果敵人侵犯我們的疆界,我們就要強弓、長箭、射馬、擒王;但我們又是熱愛和平,崇尚人道的,決不用武力去侵略或吞并任何弱小民族。杜甫這首詩真切地表達了中華民族的這種信念和理想。
在藝術構思上,作者欲抑先揚,“上四作開勢,下四歸本旨”(浦起龍《讀杜心解》)。先表現一種勇武精神,繼則表現一種戰爭思想。在這樣的前后聯系中就自然而然地體現了“擁強兵而反黷武”的深刻主題。全詩以議論取勝,妙語迭出,饒有理趣。
上一篇:《擊鼓·《詩經·邶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十五從軍征·漢·古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