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醉落魄①·李石》
天低日暮。清商一曲行人住②。著人意態如飛絮。才泊春衫,卻被風吹去。 朝期暮約渾無據。同心結盡千千縷③。今宵魂夢知何處。翠竹芭蕉,又下黃昏雨。
①醉落魄,詞牌名。 ②清商,凄清的樂曲。商,中國古代五音之一,這里代指奏出來的樂音。 ③千千縷,千千絲縷。在此應比喻愁思。
這首詞應為詞人作于漂泊途中,通過自己旅途中所見、所聽、所想,表達了一個天涯游子的離愁別緒。
上片第一句,“天低日暮”已經為全詞奠定了悲凄的格調:太陽就要下山了,天幕低垂。這時詞人內心的壓抑之情也不言自明了。這不禁使人想到了孟浩然《宿建德江》中詩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二者意境極其相似。這時一曲凄清的樂音響起,吸引我這漂泊天涯的游子駐足聆聽,也勾起了我的一腔心事。感覺自己像那飄舞的飛絮,剛剛穿上春媽媽做好的新衣,就被那春風強吹了去。詞人在此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自己比作柳絮,總是身不由己地隨風漂泊。而一個“才”字,一個“卻”字,就將作者對于時光飛快流逝、人在天涯身不由己的感慨準確地表達了出來。
下片繼續暢吐愁思。“朝期暮約”再次寫出了時光流逝之快:早上剛開始,夜晚已經在那里等待了,日夜交替,渾渾噩噩地過去,只覺得生活枯燥無味。詞人在此將時間流逝這無形的過程用日夜的匆忙交替具體可感地展現出來,令人對作者此情感同身受。而作者覺得這些還不夠,又用“同心結盡千千縷”將自己的愁思更加形象地展現了出來:自己和吹曲人的感受應該是一樣的吧,那份愁思就像千萬根絲縷交織成網,讓我無法脫身。詞人在此運用比喻、夸張的修辭,將自己因漂泊天涯、有家不能歸的那份焦心的愁思表達得淋漓盡致。這不禁讓人想起詞人張先《千秋歲》中的“心似雙絲網,心有千千結”,用雙絲網喻愁心千結,與此詞妙在一處。“今宵魂夢知何處”仍然是作者所想:今晚上不知自己會夢向何方。此句與柳永《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很相近,同樣表達了那份羈旅愁情。“翠竹芭蕉,又下黃昏雨”展現了一幅讓人倍感孤寂、悲凄的畫面:竹青翠,芭蕉綠,可黃昏時候又下起雨來了。本來翠竹、芭蕉是讓人可喜的景致,可黃昏時候的雨滴又讓人陷入了那份“到黃昏,點點滴滴”的不盡愁情之中。一個“又”字,寫出了詞人對黃昏雨的反感,這份反感正是對黃昏雨滴所勾起的愁思的無奈,同時“又”有“再”的意思,體現作者愁思次數之多,也將歲月流轉的迅速之意表現于一字之上。
本詞通過低天、暮日、飛絮、千千縷、芭蕉、黃昏雨等意象,虛實結合,形象地表現了游子的羈旅之愁,表達自己對于漂泊生涯的厭倦和對安定生活的向往;同時以動襯靜,以吸引行人的一曲清商來襯托當時環境之靜,更以環境之靜來展現“行人”,即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孤寂。也正因為環境如此之靜,詞人才會有空間賞曲,并得出與吹曲人同樣的感受,而那份對安定生活向往的背后,也應寄托著詞人的家國之思吧。
●李石,字知幾,資陽人。陸游《老學庵筆記》載其本名知幾,后改名石,而以知幾為字。《資川志》載其舉進士高第,紹興末以薦任太學博士,黜成都學官。乾道中再入為郎,后歷知合州、黎州、眉州,皆以論罷。終任成都轉運判官。
代表詞作有:《長相思·紅藕絲》《滿庭芳·江草抽心》《搗練子·斟別酒》等。
●醉落魄,詞牌名,又名《一斛珠》。據曹鄴小說《梅妃傳》載,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賜江妃。江妃不受,寫下“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詩句。玄宗閱后不樂,令樂府以新聲唱之,名《一斛珠》。曲名由此而得。
通過旅途中所見、所聽、所想,表達了一個天涯游子的離愁別緒,用環境描寫來烘托人物心境,也是《醉落魄》的一大特色,這與孟浩然的詩《宿建德江》有相通之處。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詩的前兩句,作者孑然一身,面對著四野茫茫、江水悠悠的景色,那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一起涌上心頭。此二句同樣用“日暮”奠定了憂傷的感情基調。后兩句寫景均是由“客愁新”三字生發出來,由于它的背景是如此寬廣無垠,因而往往被反襯得特別矮小,好似被天地壓扁了似的,這就是“天低樹”三字的意境。詩人以暮天能將孤樹壓低的夸張筆法,形象化地寫出內心的壓抑心情,這就是不見親人的凄涼之情。“江清月近人”是由于江水凈潔,故水中的月亮倒影便顯得又大又圓,人在船上看它,只覺得它似乎離人特別近,也將詩人的孤寂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與《醉落魄》相較,同樣表達了離愁別緒的主題,并通過環境描寫烘托了人物的心境。不同之處在于,孟詩通過煙渚、曠野、低天、清江、月影等意象營造了一個更加風韻天成、淡中有味的意境,較之于李詞更有韻味。
朝期暮約渾無據。同心結盡千千縷。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上一篇:宋詞《踏莎行·歐陽修》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醉落魄·趙善括》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