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原文與翻譯、賞析
【仙呂·點絳唇】 車碾殘花,玉人月下吹簫罷;未遇宮娃,是幾度添白發!
【混江龍】 料必他珠簾不掛,望昭陽一步一天涯; 疑了些無風竹影,恨了些有月窗紗。他每見弦管聲中巡玉輦,恰便似斗牛星畔盼浮槎。是誰人偷彈一曲,寫出嗟呀?莫便要忙傳圣旨,報與他家。我則怕乍蒙恩把不定心兒怕,驚起宮槐宿鳥,庭樹棲鴉。
《漢宮秋》 是一出末本戲,因此,此劇雖是講王昭君入匈奴和親的故事,但全戲曲詞卻是由末角——漢元帝主唱的。
佞臣毛延壽為向漢元帝邀歡固寵,獻計刷選天下室女以充后宮,使皇帝 “少見儒臣,多近女色”。王昭君被選入宮后,由于家貧,同時也自恃美貌,不肯向毛延壽行賄。毛延壽懷恨在心,故意在圖冊上點了破綻,致使昭君被發入冷宮,可能一輩子 “不識君王面”。史書上記載: 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知道要點妃去匈奴和親的消息,“乃請掖庭令求行” (《后漢書·南匈奴傳》)。那時漢元帝才見到 “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裴 (徘) 回,竦動左右” 而驚為天人,當時 “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他對昭君,不過為色所動而已。而馬致遠在此劇中塑造的漢元帝,卻是一個懂音律、知情義、溫柔體貼的有心人。他與昭君的見面是由秋夜巡宮的偶然際遇,而之所以巡宮則是因為體會到 “未遇宮娃” 的心情: “自從刷選室女入宮,多有不曾寵幸,煞是怨望咱”,“看那個有緣的得遇朕躬也呵” (曲前白)。馬致遠巧妙地通過漢元帝所唱的這兩支曲子,把宮女們的幽愁痛苦細致委婉地反映出來。
【點絳唇】 首以 “車碾殘花” 點明正是春末。“殘花”,此處指凋零的花,這正是春末夏初的景象。接下來,寥寥數語卻連著化用了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 《寄揚州韓綽判官》),以及白居易的詩典: “上陽人,紅顏暗老白發新” ( 《上陽白發人》)。“玉人教吹簫” 是男女相戀相慕的典實:傳說秦穆公女弄玉與蕭史因愛好吹簫而終成夫婦。白居易的詩卻是 “愍怨曠也”,詩中說到宮女 “憶昔吞悲別親族”,“一閉上陽多少春”,“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 等等痛苦情狀。這兩層意象相疊,言簡意賅,形象地反映了這些深鎖在皇家后宮中的青春少女想望幸福而不得的痛苦。
這些宮女長夜不寐,或是思鄉,或是憶親,但在漢元帝看來,她們只是一心盼望皇帝臨幸。在他的想象中,這些宮女肯定對咫尺天涯的皇帝望眼欲穿。她們看到窗紗上月光映照下的竹影,會疑心君王駕到; 聽到儀仗的樂聲,會猜想皇帝的臨幸,簡直像傳說中織女、牛郎盼望有人乘筏子到達天河一樣。晉張華 《博物志》: “舊說云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查上,多赍糧乘槎而去……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訪嚴君平,曰: ‘某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據說,其人正是奉命尋找河源的張騫。這里馬致遠反用典故,不是說人們要去探銀河,卻說織女、牛郎盼望人間稀客。這就更貼切地渲染了這種心情的迫切。
這時傳來了昭君彈奏琵琶的聲音,一句 “寫出嗟呀” 既呼應了前面所體味到的幽怨,又表現了漢元帝是知音,聽出了樂聲中的孤悶情緒。他還能體諒這位宮女的情緒,制止了宮監們的大呼小叫,不致造成她的慌亂無措。最終能在這種相知相憐的情景下與昭君會面。
從這兩支曲子可以看出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非凡。他化用常人熟知的傳說、典故、詩詞名句,熔鑄新詞,清淺明白,言簡意賅,饒富意味,刻劃內心情感十分細致傳神。
上一篇:《真傀儡》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種玉記·妃怨》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