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緣枝葉
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
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
昔者長相近,邈若胡與秦。
惟念當乖離,恩情日以新。
《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
我有一樽酒,欲以贈遠人。
愿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
以下所選兩組別詩(共七首),初載于《昭明文選》。“文選”認為前四首是蘇武的作品,自本文始后三首是李陵的作品。但后來許多學者考證,認為它們是后人的偽作,擬蘇李詩。因為在蘇李生年前后,未見五言詩。但可斷定,這幾首詩至少產生于東漢末,故于此一并欣賞。
第一首別詩(《骨肉緣枝葉》)是寫送別兄弟的。
“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講的是兄弟之間關系甚密,猶如葉子緣同枝而生。結識的朋友也是相近相親的。其中, “骨肉”指兄弟,“相因”即“相親”。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兄弟親,朋友親,四海之內皆為兄弟,都親,天下之人誰也不是不相關的陌生人。詩由兄弟親情擴展到凡人皆親,又由凡人皆親回到何況骨肉之間呢?“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何況我們同根生、同一雙親的兄弟呢! “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昔者長相近,邈若胡與秦。”原先兄弟間猶如鴛與鴦一樣朝夕相處,而今卻如參星與辰星一般,出與沒兩不相見!原先兄弟倆一直在一起親親熱熱,而今好象一個在邊塞以外的胡地,一個在遠離邊境的秦地。 “惟念當乖別,恩情日以新。”面對離別之際,更覺得情誼加深了,更感到情感親切了。“《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詩經·鹿鳴篇》中鹿因得而喚友伴,可以比喻我們人的宴樂嘉賓。 “我有一樽灑,欲以贈遠人。”我這里有一些酒,就是預備送給去遠方的人。(樽,酒器)“愿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愿你再留一會兒品嘗我這深情的酒,再敘敘平日親切友好的深情。
這首詩的寫作技巧是很高的。詩先以枝葉比喻兄弟之情;再引《論語》中“四海之內,皆為兄弟”的話為典,講世人皆應親的美好愿望;又以鴛與鴦喻往日親,以參與辰喻今日分別之遠;還以“長相近”、 “胡與秦”作對比,進一步惋惜分別;而后再引《詩經·鹿鳴》為典,憶惜日之情,留今日飲宴。全詩巧妙地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準確、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寫此詩的目的:言兄弟情誼敦篤,可歌可泣!
上一篇:飲酒|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高陽樂人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