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民歌·于闐采花》原文與賞析
山川雖異所,草木尚同春。亦如溱洧地,自有采花人。
于闐采花,據《詩紀》記載:古代于闐國地在今新疆蔥嶺以北二百多里的地方。自西漢征伐西域之后,西域諸國皆臣服西漢王朝,開辟了一條絲綢之路。西域包括于闐國在內的諸國,皆以本國珍奇之物,向漢王朝進貢。唐王朝統一天下之后,多次進兵西域諸國,西域諸國,再次臣服唐王朝,向唐王朝進貢。于闐國的奇花,遂成為進貢之物。作者以 《于闐采花》為曲調,創造這首短歌,《于闐采花》既是樂府曲調名又是詩的題目,概括了此詩的傳統內容。
這首短歌的作者面對于闐所進貢的奇花,抒發感慨,點出統治者愛花而不愛人。
詩的前兩句是一個層次,概括天下同春,奇花爭相開放。山川異地,但草木卻回春。于闐與內地,雖然相距遙遠,但當春回大地,又都沐浴和煦的陽光,草木欣欣向榮。奇花爭艷,媚人以美。春日陽光對不同地域是無私的,普照大地的每個角落。正因如此,偏遠的地方,同樣也可產生珍奇之物,奇異之材。珍奇之物,就成為統治階級獵取之物,也成為屬國君主媚附唐王朝的貢物。春對于人是美好的,但也給人帶來了希望和活力。從 “雖” 與“尚”,表現了語氣轉折,偏遠異地逢春,不異于內地,借以自慰。但同時又為后兩句詩作了鋪墊,渲染了溫馨的氣氛。
詩的后兩句是一個層次,點題“于闐采花”。“亦如溱洧地,自有采花人。”溱洧原為《詩經》風詩的詩題,是內地,今河南境內河流之名,也產奇花異草,也成為向朝廷進貢之物。民歌作者借內地采花進貢作對比,說明于闐雖偏遠,但仍然有采花之人。
總之,全詩概括了春光無私,不分天南地北,同時普照,為人類創造了自然美的境界。因為春光無私,草木皆榮,奇花同春開放。作為人類審美對象的奇花,又都受到人們的喜愛,于是不同地域,采花之風俗亦同,引逗出人情美。前兩句自然美成為后兩句人情美的誘因。它告訴人們愛花的習俗,亦不因地域不同而有別。但不同地域的奇花異草,不同地域的人們卻不能同時觀賞。為此才有不同地域的奇花異草相互移植。統治階級利用它的特權,可以要求把奇花異草進貢朝廷。在宮廷苑囿之中盡觀天下奇花異草,滿足自己的欲求,表現出自己特殊的身份。
短歌以采花為題,反映了人類審美的欲求,愛花的風俗。但也不無感慨采花之嘆。
上一篇:《唐代民歌·臨江仙》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五更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