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紅樓夢》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九:虛花悟》
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1)?把這韶華打滅,不見那清淡天和(2)。說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3)。到頭來,誰見把秋捱過?則看那,白楊村里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4)。更兼著,連天衰草遮墳墓。這就是,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聞說道,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著長生果(5)。
【注釋】
(1) “桃紅”句:桃紅柳綠,形容春景美好,喻指惜春的三個姐姐當初的美好青春年華。待如何,后來怎樣。待,等待,這里指隨后、緊接著。
(2) “把這”二句:韶華,春光,喻指青春年華。清淡,清靜恬淡。天和,自然界祥和之氣。《淮南子·俶真訓》:“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高誘注:“和,氣也。”清淡天和,惜春向往的理想生活境界。
(3) “天上”兩句:天上夭桃盛,仙界茂密繁盛的蟠桃林。《漢武帝內傳》:西王母將三千年一熟的蟠桃獻給漢武帝。后代小說、戲曲里說,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開壽宴,諸仙都來祝壽吃蟠桃。夭,形容草木茂盛。云中杏蕊多,猶言杏林茂盛(“云中”與“天上”相對,無實際意義,或者說都帶上了“仙氣”)。相傳三國時吳董奉,居住廬山,為人治病不收錢,只要求患者病好后種上幾株杏樹,數年后竟得杏樹十余萬株,蔚然成林(見《神仙傳》)。“夭桃盛”、“杏蕊多”比喻好光景。全句與下句“到頭來,誰見把秋捱過”,意思說好景不長久。捱(ái),同“挨”,困難地度過。
(4) “則看”三句:與接著的“更兼著,連天衰草遮墳墓”句,意思與《好了歌》、《〈好了歌〉解》中的“荒冢一堆”、“衰草枯楊”等句一樣。則,只。白楊村,指墓地(古時多植白楊于墓地)。《古詩十九首》:“白楊何蕭蕭……杳杳即長暮。”
(5) “西方”二句:西方,佛教指佛祖誕生地,即佛教常說的“西方極樂世界”。婆娑,指動作(盤旋、輕漫)。從整句意思并結合惜春出家看,“婆娑”似為“娑羅”之誤。娑羅,娑羅雙樹,佛教說釋迦牟尼在娑羅雙樹下死而成佛。長生果,佛教宣揚的大徹大悟境界,即超脫生死,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領會佛之真諦,修成正果)。
【譯文】
我已經把塵世看破,三個姐姐如桃紅柳綠般,各呈明媚,然而又怎樣呢?青春年華被毀滅了,這世道看不見清靜恬淡的祥和景象。說什么天上的桃兒茂盛,云中杏林花香,到頭來,誰能挨過秋天而不凋謝?只看見白楊、楓樹連著荒草墳地,人們在悲傷哭泣,鬼魂在呻吟嘆息。這就是昨天貧窮,今天富貴,忙忙碌碌多辛苦,比如花朵春天繁榮、秋天凋謝,遭受折磨。像這樣經歷生的關口、死的劫難,哪個能躲過?聽佛祖指示:脫離世俗跨進佛門,一心誦經念佛,參透佛之真諦,大徹大悟修成正果。
【鑒賞】
惜春出家悲壯舉動,既是欲過“清淡天和”生活而不能,又是自己的性格因素使然
賈氏四姐妹中,最小的惜春是東府里賈珍的小妹妹,也是從小缺乏父母之愛的,賈母疼她養在身邊。她原是個聰明純潔、天真爛漫的女孩兒,在元春省親大觀園第一次詩會上,她所作的《文章造化》詩,童心畢現,吃驚于工匠師傅巧奪天工的創造力,沉醉在日月光輝沐浴下的人間勝景里,表現出對祥和怡然、自由生活的向往。大概也是從小缺乏父母之愛,加上和嫂子尤氏的感情不和,她的性格中有喜靜不喜動、膽小怕事的一面,希望什么事最好都與自己無關。她會畫畫,閉門造車畫起了大觀園,計劃繪畫時間長達一年,這樣她就可以躲著不參加姐妹們的詩會等活動了。在抄檢大觀園中,惜春的膽小怕事、只求自保,只求自己清靜、不與世俗合流的性格特點得到充分的表現。
一見查抄勢頭,她就“唬的不知當有什么事”。在她的貼身丫鬟入畫的箱中抄出了“私貨”:一大包銀錁子及一些男人的用品。入畫馬上哭著跪下申明,這是東府珍大爺賞給她哥哥的,哥哥托老媽媽帶進來叫她保管。鳳姐決定查實了再行處理。可是惜春是怎么對待的呢?她見了這些銀物就害怕,說:“我竟不知道,這還了得!二嫂子,要打他(她),好歹帶他(她)出去打罷,我聽不慣的。”當鳳姐已經說了如果問清了確是珍大爺賞的,那么就饒恕入畫這一次,只是以后再不許傳遞東西了,惜春仍不依不饒,要求鳳姐拿入畫作法:“別饒他(她)這次。”并還主動分析出傳遞人是后門上的老張媽媽,意思是要對傳遞人一并處罰。至此惜春還不罷休,第二天吵著要李紈把入畫帶走,“或打,或殺,或賣,我一概不管”。入畫跪地哀求,在場的尤氏、奶娘也勸惜春,看在入畫從小服侍你一場的分上,就原諒她這一次。惜春“只是咬定牙斷乎不肯”。迎春不肯留下司棋,是有思想斗爭的,含著淚,似有不舍之意。惜春趕走入畫,到了冷酷、絕無半點同情心的地步。曹雪芹先強調惜春“年少,尚未識事”,“膽小,見了這個也害怕”,“年幼,天性孤僻”。這是惜春性格的“外圍”。接著她與嫂子尤氏進行了一場舌戰,她說尤氏等人在背后議論她,胡說她的不是,把她“清清白白的一個人”,“帶累壞了”;又說尤氏等人都是呆子、糊涂人,都存世俗之見,不識真假,不分好歹,獨她心里明白得很,懂得善惡生死根底;尤氏說她說話沒輕重,行事沒有商量余地,“真是個心冷口冷的人”;她承認自己心冷(“怎么我不冷”),并著重表白自己只能躲是非,不能尋是非,“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夠了。以后你們有事,好歹別累我”。這是惜春性格的“核心”:心冷、倔強,厭惡是非,欲與世俗劃清界線,只想清靜,只想保住自己的清白。這種性格特點為她以后立志出家,不達目的死不罷休埋下了伏筆。
在惜春的判詞與曲中,說她向往“清淡天和”生活。這與她的性格并不矛盾,反而是和她的性格非常吻合的。她正是在膽小怕事、厭惡是非、欲與世俗劃清界線的同時,向往祥和、怡然、自由的生活。我對她的最后結局下的結論就是,欲過“清淡天和”生活而不能,才立志出家修行的。判詞與曲中說:“把這韶華打滅,不見那清淡天和”,加上“三春景不長”的刺激,特別是二姐迎春出嫁后的悲慘遭遇,對她的刺激太大了,她才下死狠心在王夫人、尤氏等家長面前,爭取到了對她來說是最好的結局——出家,“緇衣頓改昔年妝”,“獨臥青燈古佛旁”,遠離世俗,遠離是非煩惱,清靜清白地度過一生。
高鶚在續書中,在安排處理惜春這個人物時,可以說是完全按照曹雪芹的原意進行的。第一,繼續突出她的性格特點:膽小怕事,厭惡和躲避是非,喜歡清淡恬靜;第二,惜春的結局:脫下紅裝換上僧尼裝,出家素志實現。繼續突出惜春的性格方面,安排的情節相當典型可信。如:過分清高、萬人不入眼簾的妙玉,惜春映入了她的眼簾,她經常來走動,與惜春下下圍棋,交談交談,兩個人的關系非常合拍、融洽。又如:賈母死,賈政、賈璉等家長帶著管家、下人到家廟送靈去了,只留下鳳姐、惜春及少數下人看家,鳳姐正在病中。是夜妙玉恐怕惜春寂寞,帶了個道婆子過來相伴,正好遭強盜搶劫,聽到外面下人們的呼喊,及與強盜的打斗聲,惜春當場嚇得昏死過去,虧得妙玉和丫鬟彩屏七手八腳把她救活過來。嗣后,惜春懊惱后悔到無可奈何的地步,她又哭又鬧:大嫂子(李紈)要我看家,害了我了!明兒老爺太太回來,問起來怎么看家的,叫我怎么見人?后又聽到下人嚷,是一個姑子(妙玉)跑到四姑娘屋里,把賊子引來的,惜春受不住了,愈想愈怕。惜春原是要遠離是非,現在卻無意中卷入了是非,因而產生的后悔、痛心疾首的心態,高鶚將其表現得十分貼切、生動。至于高鶚是如何交代惜春具體出家過程的,讀者朋友可參閱第八十七回惜春《悟禪偈》鑒賞,這里就不贅述了。
上一篇:《其三(寶玉)》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詠白海棠四首(限門盆魂痕昏韻) 其二(寶釵)》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