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清代劇曲·清代雜劇·王夫之《龍舟會》原文與翻譯、賞析
【越調·斗鵪鶉】 (末) 渺渺芳洲,桃波微皺,碧草如油,紅芽初透。
問春色如斯,為何人撋就?吊古含愁,古人知否?
由來楚國先賢,名留青史,則今日呵,
【紫花兒序】 弄筆尖的把丹青畫餅,持牙籌的將斛斗量沙,擁旌旄的似晝錦冠猴。空目斷長堤垂柳,古渡扁舟。波流,一任乾坤日夜浮。
問誰是吊北渚靈均哀郢,祝東風周郎顧曲,望長安王粲登樓?
憑高北望,極目中原,好傷感人也!
【金蕉葉】 顫巍巍盧龍塞,賣卻田疇; 去滔滔清汴水,割斷鴻溝。更哪堪響嗚嗚古涼州,笛悲折柳,只留得個石頭城,二分水洲。
這壁間有許多留題在上,待下官看來。
【小桃紅】 凌云庾信已千秋,問伊誰,披夕秀。(笑介) 原來都是這等樣詩!止不過崔顥殘膏來潤口,漫悠悠,望鄉關學幾句閑僝愁。為你含羞,虧伊出手,倒不如漁唱樵謳。
《龍舟會》 取材于唐人傳奇小說《謝小娥傳》 和明末凌濛初據此故事改編的擬話本《李公佐巧解夢中言,謝小娥智擒船上盜》。作者王夫之是明清之際著名的學者、思想家和愛國主義者,明亡之初,他曾組織義軍抗擊清軍南下,后來長期隱居深山,潛心學問,不與清朝統治者合作。此劇賦予謝小娥故事以新的思想內涵,通過謝小娥、李公佐等人物的言行含蓄委婉地表現了作者反抗異族入侵、痛恨變節投降的民族氣節,抒寫了作者壯志難酬的憤慨與不平。阿英曾指出: “這不是一本歷史劇,這是一篇明代遺民的抒情曲。這樣的涂滿了血淚的文字,在遺民的著作中,……表現著憤激之情的,卻不能不推此為代表之作。” ( 《彈詞小說評考·雜劇三題》)
這四支曲子是觀察判官李公佐赴任途中,遇逆風滯留于漢陽時登晴川閣所見所感的真切表述。李公佐踏上這塊古楚之地,遠望鸚鵡洲,春色迎面,不由人內心感傷 “問春色如斯,為何人撋就?” 【越調·斗鵪鶉】 一曲描寫了當時如畫的景色,表達了李公佐面對美景心中頓生的吊古傷今之感。對比昔日楚地先賢輩出,聯想到今日社會的道義淪喪,弄虛作假的司空見慣,李公佐內心頗不平靜。【紫花兒序】 一曲以楚地今昔對比的強烈反差來表現他內心的感慨與無奈,對那些 “弄筆尖”、“持牙籌”、“擁旌旄” 之流的欺詐行為報以鄙視的態度,但又無法憑一己之力對其有所規正; 對屈原、周瑜、王粲等人的壯志難伸報以同情和共鳴,與自己在現實中的遭遇互相生發,有異代同慨之感。
慨嘆之余,李公佐北望中原,目光所及的是殘破的萬里江山; 顫巍巍的盧龍塞,割斷鴻溝的清汴水,響嗚嗚的古涼州,二分水洲的石頭城……一片荒涼殘破的景象,明為寫唐代安史之亂造成的破壞,暗里則是指對清軍入關后對明朝山河的殘暴踐踏,流露出對滿清統治者無比痛恨的民族意識。極目中原,看到的是滿目瘡痍,回視近前晴川閣中,許多題留詩詞 “倒不如漁唱樵謳”,沒有庾信凌云健筆的真情之作,多的是表現閑情僝愁的矯柔之文,以及那些在國家危難之時、依舊留戀于鄉關閑愁之中的文人騷客,這怎不讓李公佐為之愧赧呢? 【金蕉葉】、【小桃紅】 兩支曲子一遠一近,遠寫大好河山慘遭異族蹂躪,殷殷流血; 近寫晴川閣中的題詩矯情泛濫,正聲不傳。無一句直抒胸中壘塊之語,只是從不同角度展現故國山河正在遭受的摧殘和破壞,但在對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處處洋溢著作者的真情,看似無一句情語,實則句句皆情語。劇作者借李公佐之口,把作者對清統治者的不滿、對故國的留戀之情含蓄委婉地表現出來。
楊恩壽 《詞余叢話》卷二論及王夫之的《龍舟會》雜劇,引錄了李公佐登晴川閣所唱 【斗鵪鶉】和【紫花兒序】 兩支曲,贊賞道: “淋漓悲壯,睥睨古今,高調也。”劇中寫李公佐思想與人格的高調,實則表現了作者王夫之思想與人格的高調。文如其人,曲亦如其人,王夫之是經史文學一代大家,詞曲雖小道也堪稱大手筆。
上一篇:《龍膏記·邂逅》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東堂老勸破家子弟》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