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李商隱·隋宮①(七律)》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這是一首含有諷刺意味的詠史詩。詠史公允,而諷刺辛辣,是詠史詩中佳作。
原文
紫泉宮殿銷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②。
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③。
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④。
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⑤!
注釋
①隋宮:指隋煬帝在江都的行宮。②紫泉:水名,即紫淵。避李淵諱而改名,在長安北面,用來借指長安。蕪城:即江都,舊名廣陵,蕪城是其別稱(因鮑照《蕪城賦》而得名),在今江蘇揚州。 ③玉璽:皇帝傳國玉印。緣:因為。日角:代指李淵。李淵起兵前,有人奉承他:“日角龍庭”,有帝王骨相。錦帆:借指隋煬帝的龍舟。 ④腐草無螢火:古人有腐草化為螢的說法,連腐草中都沒有螢火蟲了,可見徹底地被隋煬帝搜盡了。隋煬帝夜出游山時,令人將征集的大量的螢火蟲放出,光照夜空,把山谷裝點得十分明麗。垂楊:指隋煬帝令人在隋堤上栽的楊柳。暮鴉:形容隋堤在隋亡后的蕭條凄涼景象。 ⑤陳后主:陳朝亡國之主陳叔寶。宜:適合。《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曲。
賞讀
首句以“紫泉”代長安,詩人選取富有色彩的字面與“煙霞”映襯,烘托長安宮殿的巍峨壯麗,為次句突出隋煬帝楊廣荒淫無度,迷戀揚州行宮作鋪墊。
按照思維邏輯,繼“欲取蕪城作帝家”,應直寫去“蕪城”游樂。詩人雖沒有違背這一邏輯,卻不直接鋪敘,而用虛擬推想的語氣說:“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這就既包括了“取”蕪城作帝家,又超越了“取”蕪城作帝家。更重要的是:還表現出楊廣的窮奢極欲導致了亡國的后果,而他卻至死不悟。其用筆之巧妙,命意之深婉,令人贊嘆。
第三聯涉及楊廣游樂的兩個故事,一是放螢:楊廣在洛陽景華宮搜求螢火蟲數斛,“夜出游放之,光遍巖谷”;在揚州也放螢取樂,還修了“放螢院”。二是栽柳: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寫道:“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至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應將此樹映龍舟。”這兩個故事自成對偶,正好可以構成律詩中的一聯。但作者卻不屑于作機械的排比,而是把“螢火”跟“腐草”、“垂楊”跟“暮鴉”聯系起來,于一“有”一“無”的鮮明對比中感慨今昔,深寓荒淫亡國的歷史教訓。“興在象外,活極妙極,可謂絕作”(方東樹《昭昧詹言》)。
尾聯活用楊廣與陳叔寶夢中相遇的故事,以假設、反詰語氣,把揭露荒淫亡國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陳叔寶與楊廣同以荒淫著稱。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滅陳,陳叔寶投降,與隋太子楊廣很相熟。楊廣當了天子,乘龍舟游揚州時,夢中與死去的陳叔寶及其寵妃張麗華等相遇,請麗華舞了一曲《后庭花》(見《隋遺錄》卷上)。《后庭花》是陳叔寶所制的反映官廷淫靡生活的舞曲,被后人斥為“亡國之音”。詩人在這里特意提到它,其用意是:楊廣是目睹了陳叔寶荒淫亡國的事實的,卻不吸取教訓,既縱情龍舟之游,又迷戀亡國之音,終于重蹈陳叔寶的覆轍,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問而不答,余味無窮。
這首詩的線索是由現實而聯想,再寫現實而再展開聯想,結構迭蕩起伏;于古今對比中寫出令人警醒的史實,于聯想中寄寓深刻的諷刺,是詠史詩中的名篇。
上一篇:《漢魏六朝詩歌·漢樂府·陌上桑》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唐詩·李商隱·隋宮(七絕)》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